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網上流行「謀殺體」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謀殺體」因這本小說而生。 網上圖片

王兆貴

 近期網上風行一種新的文字樣式叫「謀殺體」。乍一聽到這樣的名堂著實有些嚇人,搜了一些帖子看下來卻並不驚心。

 「謀殺體」成文很簡單,不過是套用一本推理小說的語言模式,進行模仿性造句。這本名叫《為他準備的謀殺》小說,開篇第一句說:「我去年十一月份特別想殺人,因為懦弱遲遲沒有動手。三個星期之後,一次意外讓我摘掉警徽,下了槍,殺人計劃不得不延遲。那個人活得比我還好。」有人感到這樣的句式好玩,就如法炮製出來發帖,引起網友們群起效仿。於是乎,「謀殺體」文字就像雨後春筍般在網上氾濫起來。「我去年十一月特別想養狗,因為房子小遲遲沒有動手。後來連松鼠也養不起了」;「我去年十一月特別想嫁人,因為羞澀遲遲沒有開口。後來就沒人可嫁了」……你看,這分明是在搞笑、逗樂,哪裡有甚麼「殺機」呢?

 我不是研究文體(語體)學的,但對流行文體(語體)比較敏感,偶爾也會投以熱眼,體驗一番,並由此生發一些比對和聯想,琢磨琢磨這些流行文體(語體)創作的動機以及源頭和走向。竊以為,作為主流文化的補充,流行文體(語體)的出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我國文史的記載中也不乏先例,而且發生的原因大致相同。

 就拿詩歌來說,我們目前經常接觸的古詩,以五言七律居多。由於格律詩在字數、行數、平仄和用韻等方面限制很嚴,好比是帶著鐐銬跳舞,美固美也,卻很不自由。於是,文人們也會擺脫格律的拘束,創作一些雜體詩聊以解悶、消遣。諸如,盤中體、寶塔體、藏頭體、疊字體、折腰體、回文體、轆轤體等種類繁多,離奇古怪,所以也稱作怪體、異體、別體、變體。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將奇詩怪詞歸納為19種,饒少平教授在《雜體詩歌概論》列為43種,還有人則歸納為10大類70多種。可見,雜體詩的種類遠遠超過了正規詩的體裁。

 雜體詩以賞心悅目為意旨,也不乏審美價值和智慧的靈光。例如,要看懂詩謎體、神智體,就非動一番腦筋不可;離合體、嵌字體的趣味性很強;寶塔詩、盤中詩給人以圖形美;迴文詩、疊字詩給人以韻律美。就是說,雜體詩不只是簡單的文字遊戲,還有鑒賞和啟智功能。因此,遊戲其中的不僅有無名墨客、民間騷人,還有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等,就連那個最正統的理學家朱熹也不能免俗。蘇東坡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奇詩怪詞,神智體就是他的發明。朱熹並不以詩詞見長,但他用回文體寫下的兩首《菩薩蠻》卻頗為人稱道。

 作為業餘生活之消遣,雜體詩不獨古人喜愛,今人也多有涉獵和仿製。饒少平教授認為,聞一多先生的《忘掉她》是學習首尾吟體的,郭沫若先生的《爐中煤》、柯岩悼念周恩來總理的詩,都是學的重句體。新詩中有的兩句一換韻,那是雜體古詩中單轆轤韻的手法,四句一換韻,那是雙轆轤韻的手法。

 有趣的是,梅貽琦先生與冰心女士當年還合作過一首寶塔詩。冰心的夫君吳文藻是個典型的書獃子,向有「傻姑爺」之稱。冰心曾故意告訴他丁香花叫「香丁」,他竟信以為真。冰心讓他去給孩子買「薩其馬」,到了「稻香村」糕點舖,他像孩子一樣只會說買「馬」。冰心讓他去買「雙絲葛」做夾袍面子,到了「東昇祥」布店,他卻說成「羽毛紗」,待得店裡的售貨員打來電話詢問,才真相大白,全家轟然大笑。冰心據此寫了一首寶塔詩,既嘲諷了吳文藻又捎帶上了清華大學:

     馬

    香丁

    羽毛紗

   樣樣都差

   傻姑爺到家

  說起真是笑話

  教育原來在清華

 一次,梅貽琦夫婦到冰心家裡度周末。冰心說起當年在北平的這段往事,梅先生笑著續寫了兩句: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書獃子怎配得交際花

 

 在座的清華同學都笑得很得意,而冰心也只好認領「作法自斃」了。

 在文字的駕馭上,雜體詩的構思和技巧雖有獨到之處,但卻難入正統詩家之法眼,被斥為「本體不雅、其流易弊」,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謂之「終非詩體之正」,一般不能列為正規的文學作品。著名雜體詩家剛剛先生認為,詩歌的本質就是遊戲,格律詩的諸多限制則把詩歌的文字遊戲味道推向了極端。因此,我們再對奇詩怪詞抱有偏見就不應該了。

 如今,能在網上流行、讓網友們趨之若鶩的東西,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一是新鮮,二是怪異,三是好玩,概括起來就是「新奇樂」。信息的網絡化,使得新人、新事、新提法、新詞語的傳播快速而又廣泛。可是,來得快的東西去得也快,熱得快的東西冷得也快。梨花體、阿嬌體、蜜糖體也好,凡客體、銀鐲體、咆哮體也好,都是娛樂的產物,不過是玩玩而已,就像當年的回文、寶塔等雜體詩文一樣,玩膩了就會被人所冷待及忘卻,甚至還沒等到你看清它是鬼馬玩意,就已絕塵而去了。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為異端而憂心忡忡。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網上流行「謀殺體」 (2011-04-06) (圖)
古今講台:大人國 小人國 (2011-04-06)
來鴻:春雪春風伴春歌 (2011-04-06) (圖)
來鴻:清明杜鵑紅爛漫 (2011-04-06) (圖)
亦有可聞:有關六部的民謠 (2011-04-06)
歷史與空間:戲弄道德 (2011-04-05)
古典瞬間:紙錢紙馬 (2011-04-05)
來鴻:自找煩惱書店 (2011-04-05)
心靈驛站:花港深處是吾家 (2011-04-05)
歷史與空間: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革命的起源──以孫中山為例 (2011-04-02) (圖)
生活點滴:蜻蜓飛過荷塘 (2011-04-02) (圖)
文化觀察:三乘大樂林對香港的啟示 (2011-04-02)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4-02)
歷史與空間:蛙聲陣陣報福慶 (2011-03-30) (圖)
古今講台:蟻多大?人多高? (2011-03-30)
亦有可聞:清明野祭 (2011-03-30)
來鴻:曬 書 (2011-03-30) (圖)
心靈驛站:一個燃燒的精靈 (2011-03-30) (圖)
歷史與空間:一九一七年張勳復辟之一地雞毛 (2011-03-29) (圖)
古典瞬間:古代中日間的暗爭面子 (2011-03-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