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來鴻:清明杜鵑紅爛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清明時節,杜鵑花紅。 網上圖片

廖楚強

 農曆三月,久雨初晴,風和日麗,艷陽天氣,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又到了。這時正是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盛開的季節。而中國的民間風俗,也都在這樣一個杜鵑花紅爛漫的清明時節,到山林裡去祭祖掃墓的季節。我的故鄉在閩西客家山區的一個小縣城。記得童年時候在故鄉,每年清明前後,都要跟隨家人到山林裡去祭墓。但在童年時代,我所關心的是去山中遊玩。一片大自然壯麗的景色,特別是緋紅的杜鵑花迷住了我幼小的心靈。現在回想起來,童年時候所關心的,其實還是遊山玩水,祭祖掃墓那是「大人」的事。記得我和我的幾個小兄弟小姐妹,在山上一路走,一路手採杜鵑花,採多了就用繩子繫起來,做成一串串的小花圈,然後就把這些杜鵑花圈擺放在祖宗的墓頂上,也真是有趣。而我們故鄉的杜鵑花,別名叫做「映山紅」。想不到長大以後,多讀了一點書,偶然發現宋朝詩人楊萬里有過一首《杜鵑花》的詩,而詩中正好有一句「何須名苑看春風,清溪倒照映山紅」之句。這也可以說是我童年生活的寫照。我長大以後,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大城市裡,以後才知道城市的公園裡,都把映山紅叫做杜鵑花。其實「映山紅」是農村裡的俗名,而杜鵑花才是花卉園藝上的正名。

 杜鵑花的別名,除了「映山紅」之外,又名紅躑躅、山躑躅、山石榴等,屬於杜鵑花科(或石南科),由於她的美麗,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唐朝的白居易更把她形容為華中的「西施」。在他的一首《山石榴寄元九》詩中寫道:「閑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在白居易看來,杜鵑花比芙蓉、芍藥都要美麗得多!(「嫫母」解釋為醜女人)

 杜鵑花一般都在春夏之際,特別是清明節前後杜鵑鳥(杜鵑鳥又名杜宇、子規)啼時開花。因此民間流傳過一段動人的故事,說甚麼古代四川有一個皇帝名叫杜宇,因為和一位妃子相親相愛。後來妃子死了,杜宇也悲慟而死,化為一隻鳥,就是後人所稱的杜鵑鳥(或叫杜宇),杜鵑鳥在山上為他的妃子日夜啼哭,嘴巴都哭出血來了。鮮血滴在山坡上,山坡上就開出了美麗的鮮花,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杜鵑花。所以民間傳說,杜鵑花是杜鵑鳥的鮮血化成,而杜鵑鳥又是古代的皇帝杜宇死後變成的。這當然是編造出來的民間故事。但這個故事編造得很美很動人,所以竟能流傳了一千多年,直到現在還為民間津津樂道。歷代許多詩人還以杜鵑花為題材寫了許多美麗的詩篇。宋楊萬里還有一首很動人的《杜鵑花》詩:「鮮血滴滴映霞明,儘是冤禽血染成;羈客有家歸未得,對花無語兩含情。」按楊萬里是一位南宋時主張抗金的著名詩人,甯宗時奸臣韓侘冑專權,楊萬里不與為伍,因而罷官歸里。所以他的詩多是關懷時政,反映民間疾苦,為人民所喜愛。正如以上這一首詩也可以說是楊萬里自己坎坷經歷的寫照。再如宋朝另一位著名詩人趙成德,則有一首《白杜鵑花》詩:「春山未有杜鵑啼,花發杜鵑知不知?寄語催歸盡哀怨,莫將啼血污仙姿。」這些詩都是把杜鵑花與杜鵑鳥結合起來,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說,這是具有美學價值的。加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這又依靠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的魅力。讀了這首詩,才知道原來杜鵑花不僅是紅色,而且還有白色的杜鵑花。

 從科學的觀點來研究,杜鵑花和杜鵑鳥是毫無關係的。杜鵑花是一種半常綠或落葉灌木,樹高約二米,枝細而直。一般家庭盆栽的杜鵑花卻是很矮小的,高不到一米,葉互生卵圓形,或是披針形。花呈漏斗狀,一般都是重瓣緋紅,真如鮮血染成。她是中國分布最廣的一種花卉,其中以四川、雲南、閩、浙、湘、贛等地最為普遍。四川的峨眉山和雲南的玉龍山,則是中國杜鵑花的典型產區,品種最多。據統計,全世界的杜鵑花約有八百多個品種,而中國就佔了其中的六百五十多種。除了最普遍的紅色杜鵑花之外,還有黃、白、紫等各種不同的顏色。福建的杜鵑花也很有名氣,而且因自然環境的關係,福建的杜鵑花也開得比較早。明王世懋在《閩部疏》中也很讚美福建的杜鵑花,而且說:「閩中大都氣暖,春花皆先時放,方二月下旬,已見躑躅(杜鵑花)。」一般說來,正是清明節的前後,就是福建的山區杜鵑花盛開的季節,也是福建人民追宗祭祖最熱鬧的時候。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網上流行「謀殺體」 (2011-04-06) (圖)
古今講台:大人國 小人國 (2011-04-06)
來鴻:春雪春風伴春歌 (2011-04-06) (圖)
來鴻:清明杜鵑紅爛漫 (2011-04-06) (圖)
亦有可聞:有關六部的民謠 (2011-04-06)
歷史與空間:戲弄道德 (2011-04-05)
古典瞬間:紙錢紙馬 (2011-04-05)
來鴻:自找煩惱書店 (2011-04-05)
心靈驛站:花港深處是吾家 (2011-04-05)
歷史與空間: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革命的起源──以孫中山為例 (2011-04-02) (圖)
生活點滴:蜻蜓飛過荷塘 (2011-04-02) (圖)
文化觀察:三乘大樂林對香港的啟示 (2011-04-02)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4-02)
歷史與空間:蛙聲陣陣報福慶 (2011-03-30) (圖)
古今講台:蟻多大?人多高? (2011-03-30)
亦有可聞:清明野祭 (2011-03-30)
來鴻:曬 書 (2011-03-30) (圖)
心靈驛站:一個燃燒的精靈 (2011-03-30) (圖)
歷史與空間:一九一七年張勳復辟之一地雞毛 (2011-03-29) (圖)
古典瞬間:古代中日間的暗爭面子 (2011-03-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