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天災與人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是天災還是人禍?網上圖片

李恩柱

 人生天地間,經受某些自然災害,雖然很可怖、很可憐也很可歎,但畢竟是大自然的一個側面,就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類對大自然應有足夠的敬畏。人類在順境時候,好誇張地說「人定勝天」,其實在一些小領域或者可以這樣講,領域擴展之後,再那樣講,就幾乎等同於自傲了。直到今天,人類對大自然並不十分了解。倘若以小成績為滿足,進而以為自己高大得無以復加,實際是妄自尊大,是變態。

 複雜的大自然,常使我們這片土地發生可怕的天災。據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同樣可怕的是,天災往往與人禍相連,天災肆虐程度因人禍而加重。天災多見於水災、旱災、蝗災,人禍則以戰爭、民變、盜賊為重,契機則往往是失誤的政策。可見,天災與人禍同時齧咬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民眾。

 《漢書.武帝紀》:建元三年(前138年)春,「河水溢於平原,大饑,人相食。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平原,就是平原郡,在今山東省。茂陵,在長安西北。災難突起,漢武帝不是毫無作為,最少那個賞賜遷往茂陵居住的每戶「20萬錢,田2頃」的行為,對解饑民於倒懸還是有一點作用的。然而,不可能所有的災民都遷往茂陵,他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史書很少記載。茂陵是他的陵寢,他究竟有多大成分是為災民考慮呢?恐怕只有上蒼知道。元鼎三年(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建成了兩座瑰麗的宮殿——甘泉通天台和長安飛廉館。到了6月,甘泉宮中生出一顆九莖連葉的芝草,漢武帝高興得幾乎跳起來,認為這是上帝賜給自己的祥瑞,趕緊頒詔大赦天下,還十分得意地寫了一首《芝房之歌》。然而,三個月之後,氾濫的黃河水,襲擊了天子腳下的三輔(相當於今日陝西省中部地區),百姓十之二三被淹。第二年,黃河又在山東氾濫,關東十餘個郡國暴發大饑荒,人相食。此類慘禍,直到西漢末期,還在發生。

 秦皇漢武,常被人讚頌,誇耀那個時候如何強大,如何繁榮。其實,能不能給百姓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能不能使百姓免於恐懼,才是硬指標。漢獻帝興平四年(194年),三輔地區自4月起便滴雨未下,乾渴的黃土地裂開無數道縫隙。到了7月,一斛穀的價格高至50萬錢,豆麥一斛價至20萬錢。白骨堆積,人相啖食。軍閥並未因天災而停止廝殺。以殘忍和無能名揚天下的軍閥李傕攻城陷邑,劫殺無辜災民。人民數十萬戶遭此浩劫,兩年之中人相食殆盡。一些饑民結成團夥,專門劫掠老弱病殘者,傷其命,食其肉,飲其血,被稱之為「啖人賊」。魏晉南北朝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盪、大戰亂、大分裂的非常時期,自然災難的發生也十分頻繁,人相食的慘況經常出現。晉懷帝永嘉年間(307年—312年),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發生蝗災,橫衝直撞的蝗蟲吃光了莊稼,吃光了草木,最後連牛馬皮毛都吃。蝗災之後大饑餓連同大瘟疫一起爆發,病死、餓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屍體遍野,腐臭沖天,人多相食。這裡,天災與人禍糾纏在一起,居心叵測的人借天災以售人禍,比如有的士兵殺了許多人。人禍反過來又加重了天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皇帝中受到頌揚最多的一位,「貞觀之治」猶如招牌,與這位皇帝一起同受到膜拜。然而,就在貞觀十二年(638年),吳、楚及巴蜀等州旱情嚴重。到第二年5月終於導致大饑荒。飢餓的人們又一次被逼得獸性發作,人皆相食,狂暴地吞噬著對方的骨與皮。這次災荒如此嚴重,史書直述其事的文字卻很少,多是描述「貞觀之治」的安定與繁榮。倘若不是著史者有意隱瞞,就是那個社會發展太不平衡了,窮人根本不值一提。也許這屬於「一個手指與九個手指」的關係,與成績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這正好證明,所謂繁榮,僅僅局限於社會某一方面某一階層是蹩腳的,是難以經受風雨的。

 人們往往認為社會動亂是一種孤立的行為,充其量是某一件事造成的,其實遠不止於此。它與政治、經濟緊密相連。自然災變奠定了社會動亂的自然基礎,然後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之間,以及各種社會動亂之間交替出現。歷史上所謂的「盛世」,實際與長時間「亂世」有關係,是「亂世」照射的結果。就如一個飢腸轆轆的人,但凡見到一點吃的,就以為是美味。中國的平民百姓在「亂世」苟活的時間太久了,一旦過上相對穩定的日子,就以為進入了「盛世」。因此,世人不僅要重視天災,更要重視天災後面政治經濟文化,重視悠長的「亂世」給中國留下的陰影,有意識克服容易滿足的心理,研究解決更深刻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面對天災而臨危不亂,人禍就沒有可乘之機,抵禦天災也就充滿力量。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天災與人禍 (2011-04-12) (圖)
豆棚閒話:春末的口福 (2011-04-12) (圖)
來鴻:范公祠裡思范公 (2011-04-12) (圖)
詞話詩說:沼 氣 (2011-04-12)
歷史與空間:從激進到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蔡元培 (2011-04-09) (圖)
遊蹤:遊湖州西塞山 (2011-04-09) (圖)
文化觀察:藥 渣 (2011-04-09)
文化觀察:一位女外交官的胸針——《讀我的胸針》 (2011-04-09) (圖)
文化觀察:休閒與讀書 (2011-04-09)
歷史與空間:網上流行「謀殺體」 (2011-04-06) (圖)
古今講台:大人國 小人國 (2011-04-06)
來鴻:春雪春風伴春歌 (2011-04-06) (圖)
來鴻:清明杜鵑紅爛漫 (2011-04-06) (圖)
亦有可聞:有關六部的民謠 (2011-04-06)
歷史與空間:戲弄道德 (2011-04-05)
古典瞬間:紙錢紙馬 (2011-04-05)
來鴻:自找煩惱書店 (2011-04-05)
心靈驛站:花港深處是吾家 (2011-04-05)
歷史與空間: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革命的起源──以孫中山為例 (2011-04-02) (圖)
生活點滴:蜻蜓飛過荷塘 (2011-04-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