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絲
黃庭堅在寫給外甥的信裡有一段關於人生規劃的妙論:「尺璧之陰,以三分之一治公事,一以讀書,一以為棋酒,則公私皆辦。」他覺得人生的光陰有限,應當把時間分為三份,其一用於事業,另一用於讀書,剩下的時間則用來下棋喝酒,書齋生活與樹功立業、享受娛樂並存,如此方為豐富而雅致的人生。
放在過去,這樣的論調多被視為頹廢的人生觀,是與正統觀念不相容的,因為古人勸人讀書,唯恐人不勤,常以讀書的好處進行精神誘惑,如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把棋酒享樂與讀書、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一種不求上進的人生態度。而態度不正確,讀書就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學問自然也不會有長進。當然,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休閒的價值,體會到了經過適當的調節與放鬆,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讀書或工作的動力更大。黃庭堅提倡的實際上也就是這樣的一種理念,讀書與工作、下棋、喝酒、享樂一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寬嚴並濟、勞逸互補的讀書法,比死啃書本而不知變通的效果要好得多。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談到讀書方法時,也有相似的觀點:「心不可二用。一心在得,一心失,一心在文字,是三用矣。終日占畢沉吟,精神恍惚,寧有佳思?學者可以自考矣。」認為讀書應當心意專注一致,不要一方面想著讀書可以得到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想著自己的所失,如此讀書就是一心三用。如果總是這樣魂不守舍地誦讀吟詠,卻不能理解書中的義理,只會搞得心緒恍惚,失神落魄,人又怎會有好的文思和佳構呢?所有的讀書人都可以自行對照。
王陽明雖然沒有如黃庭堅一樣,明確提出讀書應與休閒娛樂並行,但他也反對讀死書,如此再勤奮,也只會成為一個無法學以致用的「兩腳書櫥」。明代理學家薛瑄也說:「讀書體貼到自己身上,方有味。不然,雖讀盡古今天下之書,無益也。讀前句如無後句,讀此書如無他書,心乃有入。口唸書而心他馳,難乎有得矣。」
薛瑄認為,讀書要充分理解,能夠活學活用,應用到自己身上,才算是有收穫。如若不然,即使把古今天下的書都全部讀完了,也沒有什麼益處。如果讀前面一句卻忘記了後面的內容,讀這本書又把別的書給忘了,這都是心難專注的緣故。如果讀書的時候心往別處想,肯定是無法領會書中內容的。與其這樣,還不如放下手中的書本,去做別的事情。
前人勸讀,常以漢儒董仲舒讀書三年不窺園,北宋的陳彭年篝燈密室夜讀的故事來激勵他人。實際上,讀書與休閒娛樂並不矛盾,懂得合理的調節,張弛有度,使身心獲得最大的平衡,有時候反而功必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