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郭 凱
我去過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通脹率高得有點嚇人。跟當地中央銀行的人聊天,問他們為什麼不收緊貨幣。回答是:我們受不了收緊貨幣的成本。你可能會好奇,央行一個印錢的地方,怎麼可能會擔心虧錢。但一個事實是,貨幣政策是有成本的,當然也有利潤。就拿這個國家為例,因為有兩位數的通脹率,因此,如果央行希望收緊貨幣,就得以兩位數的利率去市場發行央票回收流動性。支付兩位數的利率,央行豈不是要花血本?
其實,這完全不是一個特例,美聯儲也面臨一模一樣的問題。拿美聯儲正在進行、但快要結束的量化寬鬆為例。量化寬鬆的目的是拉低長期利率,具體操作起來就是美聯儲在市場上用高價買債券(債券價格越高,對應的利率就越低)。但總有一天,美聯儲是要開始加息的。一旦加息周期開始,債券的價格就會下跌,美聯儲手上持有的債券立刻就會貶值,美聯儲就會遭受損失。
價格穩定作為政策指南
事實上,這件事情可以被一般化。央行在收緊貨幣的時候一般是要「虧錢」的,反過來則是,央行在放鬆貨幣的時候是要「賺錢」的。央行如果真的是以「賺錢」為目的,那需要做的就是放鬆貨幣,製造通脹,然後央行坐收鑄幣稅和通脹稅。但是,很顯然,央行不應該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而是應該以價格穩定以及其它的目標(例如就業,金融穩定)作為政策指南的。這同時就意味著,央行不能太在乎賺錢或者賠錢。如果央行老是擔心賠錢,就會出現我到過的那個國家的情況。
說這麼多,是想說,央行賺錢還是賠錢,是其採取什麼貨幣政策的結果。評價央行,你要看的是其採取的貨幣政策對不對頭,而不是央行賺錢還是賠錢了。
中國現在的貨幣政策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貨幣政策服務於匯率政策。很多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家,流進一個國家的外匯並不會變成央行的外匯儲備,也不會影響貨幣供應量,因為央行根本就不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在中國,事情則是,流進中國絕大多數外匯,最後都會變成儲備,因為這是央行干預的結果。為什麼要干預?不干預匯率就要升值。
我這裡不是要評價央行匯率政策是不是合理,只是想說,匯率政策是中國貨幣政策一個重要部分。央行允許貨幣升值,相當於收緊貨幣條件,而央行允許貨幣貶值,則相當於放鬆貨幣條件。因此,中國的央行面臨其它央行一模一樣的問題:收緊貨幣的時候會有「損失」,放鬆貨幣的時候會「賺錢」。這件事情當然不難理解: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都是用人民幣計價的。人民幣升值,外匯儲備作為人民銀行的資產,轉換成人民幣的時候就會縮水;人民幣貶值,外匯儲備作為人民銀行的資產,轉換成人民幣的時候就會增值。前者,會使得人民銀行虧錢,後者會導致人民銀行賺錢。
但是,這樣因為人民幣升值或者貶值導致的虧錢和賺錢,是央行匯率政策的一個結果。評價這件事情,不能把目光放在央行的外匯儲備是不是因為人民幣升值或者貶值而縮水或者增值了,而是應該看央行的匯率政策本身是不是合理。當然,你可以把儲備管得很好,然後產生較好的回報率,但這個回報率最後還是用外匯計價的。人民幣升值,導致儲備轉換成人民幣縮水這件事情,仍然還是會發生。因此,需要把外匯儲備用外匯計價的回報率和外匯儲備因為人民幣匯率變化而發生的增值和縮水分開看。前者是一個投資回報的問題,後者則是一個匯率政策的問題。
關心一個央行是賺錢還是賠錢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特別是,如果央行自己開始關心這件事情。因為,歷史證明央行賺錢的時候多半都是老百姓遭殃的時候。很多政府收不上來稅,沒有財政收入,就是靠央行「創收」的那點錢過日子的。還是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央行自身的政策合理不合理為好。 (本報摘自郭凱個人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