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才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近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一系列煽風點火式的言論以及美軍的頻繁軍演再次拉高了東亞地區的緊張局勢。在闊別18年後,美國這隻雄鷹正試圖重新飛進東南亞。理由很簡單,這裡不僅是美國的大市場,經濟上富有活力,更是保證華盛頓在東亞的穩固存在、遏阻中國勢力擴張的重要戰略據點。而介入的最好楔子,就是逐漸升溫的南海問題。
介入南海的政治意圖
隨著兩岸經濟整合、政治和解進程加快,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可打出的牌越來越少。南海爭議的升溫為其找到了一個制衡中國的新棋子。美越兩個昔日的冷戰敵國能在今年進入蜜月期,完全是因為越南在島嶼爭端上與中國對立,而美國試圖牽制中國在南海的勢力擴張,兩者利害關係重現吻合。
除了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五國在南海問題上也和中國存在巨大爭議。前兩者在島礁爭奪與海界劃分中都有活躍身影,文萊和印尼則宣稱對南海部分海域擁有主權。幾國與美俱存在軍事關係,其中菲律賓尤為密切,而馬來西亞和印尼也在近些年大力拓展了與華府間的軍事合作。相比之下,中國的影響主要在經濟領域。在有關南海問題的可能博弈中,美國的權力資源不容小覷。
當然,美國的意圖不僅僅在南海。由於一直擔心中國會像強盛起來的美利堅那樣,出台所謂亞洲版的「門羅宣言」,利用經濟優勢逐步「去美國化」,最終將美逐出東亞地區。因此,華府對北京的舉動高度警惕,並千方百計尋找契機「重返亞洲」。對華府來說,平衡中國實力和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的最好辦法,就是挑起周邊矛盾,讓他們傾向於牽制而不是「順從」,從而「挫敗北京的雄心」,將中國勢力約束在區域的有限範圍內。
此外,在美構築的對華防禦圈中,由於1992年美國軍隊退出菲律賓蘇比克,加之反恐戰爭難以兼顧,使台灣以下以至印尼的防線顯得非常薄弱,完全無法和東北部相比。臨近中國的越南主動來邀寵,剛好可以鞏固這一防線。
危險的對抗
隨著美國回歸亞洲,與中國競爭區域影響力,東亞地區的局勢就變得複雜而微妙起來。「大東亞」的夢想不僅被冰冷的現實擊得粉碎,不少國家更被迫在中美間選擇性「站隊」。
有些國家當然不是被迫「站隊」,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在釣魚島問題上,華府輕易的許諾正將相關國家推向狂熱圍攻中國的境地。這種狀況固然讓美國國內那些盲目反華勢力興高采烈,並提升了華府在東亞的影響力,但負面代價也相當大。它將迫使中國採取強硬反制措施,以其他領域的不合作來報復華府的敵意。與此同時,華府的過度承諾將使其陷入更多的麻煩當中。
重要的是,亞太一直奉行開放原則,東亞國家也始終將美利堅視為本地區政治、經濟尤其是安全架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根本不需要處心積慮地以損失中國利益的方式來參與東亞事務。可以說,維持一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東亞對美國的挑戰要遠小於其從中獲取的收益。
超越狹隘的安全考慮
不管美國或部分國家多麼不情願,中國的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東亞權力的重新分配都將是難以避免的。假如說全球意義上的G2有些誇大其詞,過於高估了中國的實力及其影響力,那麼,在東亞區域層次上,中美「雙頭共治」的圖景卻並非虛幻、遙不可及。今年,日本的第二大經濟體地位被中國迎頭趕上,這實際上標誌著日本地位的全面淪陷和中國大國地位的正式確立,東亞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中美正是這個新時代秩序的兩根支柱。30多年前,雙邊關係的改善主要源自兩國對各自安全的關切。今天,對安全的憂慮反而成了兩國關係進展的最大障礙,合作的動力越來越多的來源於雙邊經濟、文化、社會事務及更為重要的全球和區域問題。無論是應對金融危機還是解決氣候變化,無論是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還是敦促朝鮮最終棄核,在國際體系面臨轉型的混亂時期,全球諸多事務的治理越來越難以缺少兩國的共同聲音和身影。這種情勢要求中美必須超越狹隘的雙邊安全考慮,去構建一種更為建設性的戰略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