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濱海新區一景。作者提供圖片
江 揚
紐約的海港是古老的,口袋形的入海口裡面,是縱深無泥的海灣,散發著一種因估摸不透而帶來的敬畏感。香港的海港是幽深的,岩石星的海底下,是遼闊清澈的水域,往往同時停泊幾十艘萬噸巨輪。而天津港是人工的,淤泥質的淺灘上,是吹填造陸的傑作。從港口美麗的線條,我發現成千上萬色彩鮮豔的集裝箱,整整齊齊地碼在海邊大幅空地,彷彿小時候玩的彩色積木。
第一次來天津時,天津給我的印象不僅是一座頗為封閉的老工業城市,而且還是一個有海而不能親海的城市。退潮以後是一片泥,漲潮後是一片水。海岸線有多長,淤泥灘塗就有多長。那時一望無際的鹽鹼地,長不出莊稼,也留不住鳥雀。在陽光的暴曬下,冒的都是鹽硝。惟有一𣿫𣿫、一簇簇扎根在鹽鹼地上的鹽蒿,頂著苦澀的海風,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城市很難見到綠色,天空籠上了一層工業霧靄。時鐘彷彿停在了上個世紀的那個工業化年代。
時隔六年,我再去天津。沿途可見林立的腳手架,密佈的吊塔。在一塊塊巨大廣告板的後面,是一個接一個的建設工地,機聲轟鳴,塵土飛揚。一輛跟著一輛滿載著淤泥的運土卡車,出出進進,繁忙緊迫,簡直猶如一場戰爭。「像這樣的建設工地,在天津有二千多處哩」,天津女作家趙玫說這話時,我感受到天津正在進行著一次更加深層次的改革開放。
經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深圳特區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為中國「摸著石頭過河」,引進國際投資,吸納香港產業大轉移,讓深圳一個小漁村在十年之間旋變成一個世界大都市之後。也是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上海浦東新區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改革開放,緊緊抓住了全球化和國際資本大轉移的機遇之後。天津濱海新區成立於2010年1月,它是本世紀初以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的環渤海地區的改革開放,又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天津近海,在中國近代史上有最早的民族軍工業。1893年的天津機器局已經成為能夠生產製造車床,鍋爐,洋槍和洋炮的北方最大工廠。天津修建了中國北方最早的鐵路,架設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網,發展了紡織工業近百年。天津被動開阜後,外國企業在租界的土地上,直接投資於天津,形成了最早從事資本運作的金融一條街。天津還有用自己的激情點亮了一代中國人心靈的思想家梁啟超故居—飲冰室書齋;中國新文化運動前驅的李叔同故居。天津紡織博物館、漢沽國際版畫藏書票收藏館、金威啤酒文化博物館、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這些屬於天津特有的歷史文化遺存,為天津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動力。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從中國和新加坡合作開發建設的生態城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內,我看到使用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太陽能和地熱成為現實。在國家超級計算機天津中心,我目睹以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天河」,領先了計算機這個行業。從空客A320天津總裝廠巨大的廠房,到中船重工修造船基地和鐵道部和諧型大功率機車綜合維修基地,我找到一種壯觀又旖旎的工業美感。
然而,這一切都是在鹽鹼地上完成的。面積有兩個香港那麼大的天津濱海新區,是退海水而形成的陸地,2270平方公里上到處都是鹽鹼地。鹽鹼地的含鹽量是一般土地含鹽量0.3%的10倍,遠遠高於一般植物極限承受能力的土壤含鹽量,嚴重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建立在這片茫茫鹽鹼灘上的濱海新區,是全國第一個不佔用農田的經濟開發區,也是城市建設的同時規劃生態環境的經濟開發區。
綠化工作者們在這片因含鹽量過多或強鹼性而「生了病」的土壤上,研究出鹽鹼地改良的新方法。建立鹽鹼地排水工程,形成地下網溝系統,利用伏雨進行脫鹽。經過一個雨季的脫鹽,濱海新區的鹽鹼度下降到0.3%以下,滿足了園林植被生長的需求。新技術改變了傳統客土回填,即把外邊的良土運進來,替換鹽鹼土,避免了「綠化了一方,卻毀了另一方」,對耕地資源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破壞。當汽車經過鹽鹼地時,我看到正在攪渾的海泥,被長長地管子運到幾里外的池子裡沉澱,讓清水流走,把海泥吹乾。原來這就是吹填技術,就地改造,再進行施工綠化,還能節約成本40%。
走進濱海新區,公共場館、住宅和樓宇已經被綠樹環繞,交錯的公路網上已經形成了點、線、片、帶的綠色格局。大道兩旁寬闊的綠化帶,生長著許許多多知道名字的樹和不知道名字的樹。景觀樹和園林樹都按照規劃的要求作了精心佈局,按照當地的土壤、氣候和城市主題的需求選擇了不同的樹種,分為針葉樹、開花樹和大的樹蔭樹,一般以喬木科的白蠟樹,楊樹,榆樹和槐樹為主,輔以灌木科的金葉女真,紫葉小檗,大葉黃楊和珍珠梅。還有宿根花卉,時令花卉點綴於草皮間。色彩搭配,植物造景,保證了濱海新區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慢步在樹林裡,見枝頭有幾隻小雀抖動著翅膀跳躍著,鳴叫著,唧唧喳喳商量著什麼。也許,其中一隻在說,我們終於可以在這裡落腳了。
鹼渣山,由昔日天津鹼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料,堆積百年後形成的一座山,如今被良性循環,使用與消納成紫雲公園,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隨心繞著公園轉了一圈,空氣中飄逸的是青草和泥土的氣息,我感受到了樹的景致、花的溫情。品種豐富的植物經過簡單、現代的造景形式,體現出自然的美學特徵,體現了作為人類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觀建築學對人的三個潛在關懷:美學、環境和社會。如果說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可以代表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學的發展,那麼它所強調的是景觀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景觀中社會公平的體現,強調景觀中對人精神愉悅的訴求,就有了普世的價值。一隻黑白顏色相間的喜鵲忽的一聲從天空飛過,一頭扎進樹林裡,我聽見牠響亮的叫聲。牠的叫聲,讓靜靜的公園熱鬧起來。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的發展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城市引領了新的潮流。人們期待的是走進綠色,擁抱森林,生活在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鹽鹼地變綠洲的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譜寫了綠色禁區裡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