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計算方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09]     我要評論

李恩柱

 後人一直說,明朝官員的俸祿太低了。這話的背後究竟潛藏著甚麼深意,我們不是很清楚。聯繫到明朝後期,官員大肆貪污受賄,似乎在告訴人們:薪俸低,會導致貪污。

 繽紛的社會現象,真讓我們不懂經濟的人看得眼花繚亂。比如宋朝給官員的俸祿那麼多,也有人貪賄;明朝一直被後人視為「薄俸」,明太祖時代廉潔的人卻很多,但明太祖不滿足,他要建立一個沒有貪佔的完美社會,貪一點就殺無赦。他去世之後,朱家子孫似乎堅守著老祖宗的規矩,實際只是名義上的,各種條文鬆動了許多,可是貪污者也隨著多了起來。俸祿與貪污究竟是甚麼關係,真是一道複雜題目。

 薪俸是如何確定的?是不是皇帝吃完飯打個飽嗝說,正一品官員每月支米87石吧。其實不這樣簡單,一個社會的俸祿是微薄還是豐厚,並不是個孤立的數字,而是與社會收入相關。雖然顧炎武說「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但他並沒有把俸祿薄視作明朝貪風之熾的單一原因。顧炎武認為,刑法太輕與官俸太薄結合在一起,才導致明代官場貪婪和無恥之風彌漫。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也多次提到明朝的俸祿,提到腐敗。不過他沒有專門慨歎於此,倒是也指出當時社會資源匱乏這一現實。薄俸必致貪瀆之說,儼然已是一些學者的結論。

 古代學人和今日研究者的計算方法,在朱元璋眼裡,可能匪夷所思,然而可能更理性,更科學,於後人更有益。素來,看清內裡,需要後退幾步,反思過往,不能只簡單頌揚。不過,看看朱元璋為甚麼這樣制定俸祿,是有好處的。對一些信息,你可以不同意,但沒必要隱匿不彰,這對後人沒有益處。朱元璋認為,他給官員的俸祿並不薄,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就是1044石。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穀,要生產2620石的稻穀,則需873畝田。按一頭牛耕地50畝計算,需用17頭牛耕種,按一個人種田15畝計算,需要57個人耕作。收割之後,農夫要走很多路將未脫粒的稻禾挑回去。為了正一品官員每月87石米,老百姓不知要花費多少勞力和辛苦。朱元璋的視角,也許有點滑稽可笑,但它卻蘊含著一個天大的道理:官員的一切都是老百姓提供的,俸祿的薄與厚,不能脫離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朱元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更苦,因此老朱本人不僅覺得俸祿不薄,相反,挺優厚。朱元璋說,「為官者既受朝廷重祿,尚無饜足,不肯為民造福,專一貪贓壞法,亡家果可怨乎?」

 俸祿薄與厚,是個複雜問題,一句話不好說清楚,要把好多因素考慮在內。白居易說:「古者因人而置官,量賦而制祿,故官之省置必稽人戶之眾寡,祿之厚薄必稱賦入之多少,仰乎官足以理人(民),人(民)足以奉吏。吏有常祿,財有常徵,財賦、吏員必參相得也。」(《中國古代人事制度》)如果一味比較數字,戰爭年代與和平年代,大國與小國,窮國與富國,肯定差別很大,憑此便自傲自大或自輕自賤,太膚淺、太不科學了,比來比去,有甚麼意思?

 俸祿薄厚只能相對而言,不可一概而論。明朝俸祿低還是不低,各有各的計算方法,不多提也罷。但有三點不吐不快:其一,不同的計算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計算者要捫心自問:你的方法是否科學。比如甲團體有二十人,乙團體有十人。甲團隊員每人有一元錢,乙團隊員每人有兩元錢,當然甲乙兩個團體都有二十元錢,於是甲隊自豪地說,我們和乙隊隊員一樣闊!或者乙隊頭頭說,甲隊今非昔比,真闊氣了,應該承擔和我們一樣的義務。其二,薄俸致貪是個偽命題。任何社會,俸祿再薄,制定規則的人絕不會薄得讓人活不下去。如果偏頗用人類的俸祿過神仙的日子,今天包「二奶」,明天包「三奶」,整天嚷嚷薪水太薄,要「高薪」才能廉,那是為貪污找藉口。貪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因素,是體制問題。有清一代,官員的俸祿銀之外還有「養廉銀」,且「養廉銀」是俸祿銀的成十上百倍,但官員仍貪墨不止,「廉」沒有一點蹤影。其三,權力者制定規則要想到老百姓,具有話語權的人也要想到老百姓。俸祿高還是低,要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要眼觀富國,然後說幾句夢囈般的話。 (識貪.之九)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士子夢劍斬士子 (2011-08-09) (圖)
古典瞬間:細節的神韻 (2011-08-09) (圖)
豆棚閒話:計算方法 (2011-08-09)
亦有可聞:漫說拜匣 (2011-08-09) (圖)
心靈驛站:月下看花 (2011-08-09) (圖)
歷史與空間:早期澳門市政體制及澳日貿易的若干問題 (2011-08-06) (圖)
澳門古代地圖 (2011-08-06) (圖)
來鴻:坐看牽牛織女星 (2011-08-06)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8-06)
文化觀察:宜家的自助理念 (2011-08-06) (圖)
歷史與空間:「伊蘭孛」——中國滿語「活化石」 (2011-08-03) (圖)
古今講台:女媧.伏羲.人類 (2011-08-03)
來鴻:「矢村警長」,走好! (2011-08-03) (圖)
亦有可聞: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2011-08-03) (圖)
詩情畫意: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011-08-03)
歷史與空間:藝賣帝王家 (2011-08-02) (圖)
古典瞬間:食古不化 (2011-08-02) (圖)
心靈驛站:宛如接住一片雨聲 (2011-08-02) (圖)
詞話詩說:CHOK (2011-08-02)
歷史與空間:「湯沈之爭」與清中葉崑劇的衰落 (2011-07-3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