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近在書店見到中華書局把葉靈鳳的《香港方物誌》重新出版,當即買了一本。這本書一九五八年在香港初版,六七十年代幾次再版,一九八五年在內地三聯書店發行簡體字本。除了《香港方物誌》,葉靈鳳在香港時也發表了大量讀書隨筆,曾出版《北窗讀書錄》、《文藝隨筆》、《晚晴雜記》等書,六七十年代於香港《新晚報》撰寫「霜紅室隨筆」;一九八八年由絲韋即羅孚主編,把葉靈鳳在香港所寫的文章編為三卷本的《讀書隨筆》,由內地三聯書店出版。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華書局把葉靈鳳所寫關於香港的文章編為《香島滄桑錄》、《香海浮沉錄》和《香港的失落》,列入小開本的「城市文庫」系列。九五年也有「香港文庫」版《葉靈鳳卷》。近年,內地也出版了不少葉靈鳳著作,可以說,除了早年的初版,要在書店找葉靈鳳的書並不困難,但我偏愛《香港方物誌》和《香島滄桑錄》等書,其中,我覺得《香港方物誌》有很獨特的意義。
過去有不少作者都寫過關於香港地方風物的散文式記錄,各有不同特點,葉靈鳳作品最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象徵意義或所謂「托物喻志」的取向。正如葉靈鳳所說:「這不是純粹小品文,也不是文藝散文。這是我的一種嘗試,我將當地的鳥獸蟲魚和若干掌故風俗,運用著自己的貧弱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民俗學知識,將它們與祖國方面和這有關的種種配合起來。」葉靈鳳明確表示該批作品不是純粹小品或文藝散文,而強調香港與中國固有的文化連結;把該書放回五十年代的時空去看,葉靈鳳似有意為當年眾多「旅港」、「僑港」的一代,在經驗與文化的斷裂中帶來一點慰藉:既然香港風物掌故與中國密切相連,也許中國文化亦未嘗不可以在南方一隅的香港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