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和吳冠中先生的一點機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吳冠中的油畫《晨牧》。 作者提供圖片

蔡清枝

 名畫家吳冠中先生逝世將近一周年了,在人們懷念他的時候,不禁讓我回想起過去與先生的一點接觸。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時,大約是一九六一年初冬,吳先生和董希文、邵晶坤從西藏寫生回京,由中國美協為他們組織了一個三人寫生聯展,在這次畫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吳先生的油畫原作,其藝術魅力,令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一九六五年畢業,我被分配到中國美術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工作,與吳冠中先生的愛人朱碧琴成了同事,朱為人祥和、平易近人,所裡的人總親切地稱她「朱老太」。記得中午在美研所用餐時,大家常常品嚐到朱老太親手做的美味泡菜。不久,文化革命開始了,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都被停止進口國外的美術圖書刊物,吳先生就經常在朱老太(她在書庫工作)的陪同下到美研所書庫看書,由此我也認識了吳冠中先生。在那整天「衝衝殺殺」的特殊年代,幾乎一切藝術活動都被停止了,當然更談不上看書畫畫鑽研業務,而吳先生卻仍然專心致志、如飢似渴地做學問,不斷地進行藝術探索,這在當時實在是十分難得的。

 一九七零年,美研所和中央美術學院一起,被下放到河北石家莊附近的部隊農場期間,吳冠中先生所在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也同樣在附近的另一連隊農場接受「改造」,我們從朱碧琴處得知,吳先生被安排養鴨,發生因死了一隻鴨子而被批鬥的怪事。對於這一奇聞怪事,當時大家都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內心對吳先生默默地表示同情。後來,因為在美研所工作時間長了,與朱碧琴又比較熟悉,加上我本來就非常喜歡吳先生的油畫,有一天,我大膽地對朱老太說:「我很喜歡吳先生的畫,當我哪一天要離開北京的時候,能否請先生送我一幅作品留作記念。」朱老太回答我:「老吳的油畫從未曾送人。」之後過了很久,我也沒有再提此事。大約過了兩年,一九七五年五月的一天,我即將調回廈門工作,朱老太突然帶來三幅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並說吳先生要送我一幅,讓我從三幅中挑選。聽到這一消息,我真是喜出望外,在所裡工作的吳甲豐、譚樹桐、龔產興、王玉池等十多位同事一下子都圍了過來,欣賞並發表各自意見,幫我挑選出主意。最後我選擇了一幅題為《晨牧》的風景畫,畫面上一片小楊樹林,籠罩在薄薄的霧靄中,其間隱隱約約地呈現出放牧的白色羊群,整幅畫面色彩清新又和諧,大自然那種寧靜、淡雅之美躍然顯現,把欣賞者帶進了詩一般的藝術境地。1972年,正在河北獲鹿縣接受「再教育」的吳先生,開始被允許在勞動間隙作畫,他常背糞筐去寫生,學生戲稱他為「糞筐畫家」,《晨牧》與《房東家》、《山花》和《玉米》,屬同一時期的油畫,體現著畫家審美情趣趨向主觀表現的轉折,為以後積極探索他的審美理想和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結合提供了明顯的軌跡,由此突現出《晨牧》藝術美的特殊意義,具有不可多得的收藏研究價值。

 在我回到廈門工作兩年之後,一九七七年秋天,吳冠中先生在清華大學的曾慶善、楊燕萍夫婦陪同下到廈門寫生,就住在鼓浪嶼原來的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現在的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招待所。當年我的宿舍在工藝美校「十八戶」一樓,學校招待所在「十八戶」三樓,因此我有幸接待了他們。他們三人到達的當天,吳先生不帶畫具,空身踏遍了整個鼓浪嶼,在認真的觀察中選擇寫生對象。鼓浪嶼這一美麗的小島,日光岩下,地勢高低起伏,一幢幢紅色屋頂的洋樓別墅,穿插在綠色的花草樹木中,顯得格外美麗。島上的古榕,蒼逸健碩,有的根攀懸壁之上,自然媠曲,活現一幅優美的壁掛;許多榕樹垂掛的氣根,穿插在姿態萬狀的枝幹間,直曲相間,疏密變化有致,不僅呈現著勃勃生姿,也從形式上顯露出藝術魅力。所有這些都給吳冠中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天清晨,先生帶著畫具直奔鼓浪嶼原滙豐銀行小樓旁,對著一棵大榕樹寫生了起來。隔天又在滙豐銀行東北角小白樓下,面朝鷺江道方向的一片榕樹進行寫生。兩天的寫生,都有許多師生到場觀摩學習。這次榕樹寫生,為不久後創作的墨彩畫《鼓浪嶼》提供了生活原型。第一天的寫生,他連續幾個小時站著體察對象的特徵,探尋其形式美感的奧秘,並不時地揮動手中的畫筆。直到十二點多鐘了,我還沒見先生回學校用午餐,就去找他,沒等我開口,吳先生一見到我就問:「小蔡,要我回去吃飯嗎?」我答:「是啊!十二點都過了。」吳先生又說了:「我作畫時,胃功能已喪失,不會餓的。你去把早上剩下的稀飯留下,等我回去後再吃吧!」說完了,又全身心地投入寫生。就這樣,他從早上七點多到下午四點鐘,將近九個小時沒喝水也不小便,連續寫生不止,好像除了作畫,已經忘記了其他的一切。正如他的大兒子吳可雨說的那樣:「父親為了藝術可以不顧一切」,他畫起畫來可以不吃不睡。不是嗎?!吳先生就認為,藝術家就要有殉道精神。

 吳冠中先生是一位終生為藝術而奮鬥的當代藝術大師,現在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然而他不僅創造了一大批珍貴的畫作,更重要的是他還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懷念他學習他!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和吳冠中先生的一點機緣 (2011-08-17) (圖)
古今講台:易經不是宿命論 (2011-08-17)
豆棚閒話:玩笑的尺度 (2011-08-17)
生活點滴:秋風中的午餐 (2011-08-17) (圖)
開卷有益:《人脈》:成功人生的關鍵因素 (2011-08-17) (圖)
歷史與空間:古代皇帝的水上娛樂 (2011-08-16) (圖)
亦有可聞:林紓的讀書法 (2011-08-16) (圖)
來鴻:一首百年的驪歌 一個不朽的名字 (2011-08-16) (圖)
詞話詩說:天 眼 (2011-08-16)
歷史與空間:典範合璧:讀《中國婦女史讀本》 (2011-08-13) (圖)
豆棚閒話:別誤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 (2011-08-13)
文化觀察:「普氏鐵鍋」與「查家光頭」 (2011-08-13)
文化觀察:青春只有一次,愛情亦然 (2011-08-13) (圖)
文化觀察:文房雜件話帖架 (2011-08-13)
歷史與空間:三蘇墓 (2011-08-10) (圖)
古今講台:伏羲與八卦 (2011-08-10)
生活點滴:領著兒子黏知了 (2011-08-10) (圖)
遊蹤:夏日韓國之旅 (2011-08-10) (圖)
來鴻:最美的風景 (2011-08-10)
詩情畫意: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七律) (2011-08-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