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典範合璧:讀《中國婦女史讀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婦女史讀本》。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盧嘉琪

 現時中國女性史的參考資料繁多,有關專書所論題目亦十分廣泛,所以網羅眾多課題的論文集是研習女性史入門之書。以中國女性史為主題的論文集最早及具規模者是鮑家麟主編的《中國婦女史論集》,迄今已出版九集(1979-2011年,第九集開始由游鑑明主編),其他論文集主要是期刊論文或會議論文的結集。

 不論是否展示會議成果的論文集,皆反映出近二十年中國女性史研究已趨全球化,國內外學者共同致力於女性史研究工作,《中國婦女史讀本》三位編著正是中國內地、台、美三地女性史研究學者的代表。鄧小南為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她所編的《唐宋女性與社會》是研究唐宋女性史必讀之書。王政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婦女學系和歷史系教授,曾出版《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等多本探討中國女權的專著。游鑑明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編著多本關於近代中國女性史書籍。她在〈導言〉中指出:「這些論文集多採專題方式編纂,在歷史斷限上,有通史也有斷代史;至於論文作者不限華人,也包括從事中國婦女史的日本或西方學者,讓婦女史研究走入國際化。《中國婦女史讀本》便是匯集中、外婦女史論文,以通史方式編纂的論文集。」

 此外,編者在〈寫在前面的話〉中提到本書題為「讀本」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地高校陸續開設中國婦女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感覺到研究成果分散,專題讀物匱乏。」所以是書撰著的一大目標是為學生編輯一部婦女史讀本。其實女性史教材分散的問題不限於內地高校,這是各地院校開辦女性史學科共同遇到的問題。導師必須用大量時間在教材的整理上,學生面對繁雜的參考資料也感到茫然無助。因此是書以通史式編纂,引導學生擺脫舊有「婦女壓迫史」的觀念,深入淺出地探討不同層面的女性史議題。此外,編者特意在每篇文章之後列明「原文出處」和「延伸閱讀」,方便學生對有關議題作進一步的理解。由此可見,是書確為導師或學生提供了一本可讀性和參考性極高的讀本。

 書中共收入19篇在中國女性史研究領域上開先鋒的文章,作者來自中國內地、台、美三地。游鑑明在〈導言〉提到,是書所收論文涉及女性地位、書寫女性、性別與身體、女性形象建構、媒體與性別、戀愛與婚姻六個範疇。因應近年新史料的出現和女性史觀的多元化,嘗試透過重新解讀或詮釋女性問題,對中國女性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針對這一目標,是書無疑是成功的。

 這19篇具開創性的論文對於研究中國女性史的學者並不陌生,即使是幾十年前的成果,編者也刻意收入,讓讀者可以重溫佳作,並得到新的啟發。例如已故前輩學者楊聯陞的開創性論文,主張從法律角度提出中國女主現象。李貞德從漢唐父系倫理法制中探討女性身份、角色和權責;陳弱水分析何謂唐代的「女性意識」;高世瑜以劉向《列女傳》和後世正史《列女傳》作對比;劉靜貞聚焦於前後《漢書》中對王昭君的描述;吳一立(Wu Yi-li)和柯素芝(Suzanne Cahill)分別從醫療及宗教的角度分析女性身體史;柳立言和曼素恩(Susan Mann)分別探討宋代及清代女性的貞節觀念;高彥頤(Dorothy Ko)強調明末清初女性的生活空間不限於閨閫之內;楊興梅以小腳分析新舊兩種觀念並存的近代社會;胡纓(Hu Ying)詳論秋瑾「革命女烈士」形象的建構過程;鄭永福和呂美頤闡述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曾佩琳(Paola Zamperini)、連玲玲、許慧琦分別從晚清小說中描述的女性時尚、上海女店員的出現和國民政府的婦女工作,探究近代新女性形象的形成;胡曉真以清末民初彈詞作家姜映清為例,敘述清代女性彈詞的創作心態;呂芳上則探討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戀愛的態度;林郁沁(Eugenia Lean)從1930年代女刺客施劍翹案,考察在傳媒的推波助瀾下因性別問題所產生的輿論。總觀全書的所有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從古至今,內容雖可歸納為六個範疇,但實際上此書的意義不盡於此。

 此書結合了近二十年來女性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六項女性史重要的研究議題,展示了前輩學者的廣闊視野,更帶領出不同的研究角度,包括發掘正史中的女性問題、人物研究的批判、女性身體史的討論、女性地位及生活空間的再檢討、文字與傳媒對女性形象建構等。此書雖名為女性史讀本,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只有「女性史」的討論,當中涉及的女性地位、身體史、女性形象、婚戀問題等都包含男性的闡述和評論在內。提到書中具啟發性的性別議題,筆者不禁想起曾聽男性學者說因為「缺乏女性經驗」,而被排斥於女性史研究的門外。筆者在大學讀本科的年代,男同學亦不願報讀女性史課程,更認為「女性史」是屬於女性的,不應有男性的參與。但研習女性史的第一門課,老師便告訴我們社會是由兩性組成,並非單單由一個性別建構出來的。所以女性史研究亦一樣,兩性學者必須互相交流,彼此分享。隨著性別史的開展,女性史研究這道大門早已向男性開啟,從此書可見近二十年的女性史研究中,不乏男性學者的參與,兩性學者共同為女性史研究作出了跨性別的合作。

 書中所收論文作者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台、美三個地區,是不同地區女性史研究成果的一次集體展示。各篇論文原先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學術期刊或專書上,按筆者粗略統計,刊登在台灣的有7篇、美國有5篇、中國內地有4篇,其餘英國、日本和荷蘭各佔1篇;而譯文有7篇,翻譯者也是中國內地、台、美三地華人。可見編者選收論文已達全球化的視野。不過,海峽兩岸學界於史學上的取向有所不同,對於中國女性史的研究方法亦各自精彩;香港雖已回歸中國,但學術研究風格仍有地區特色。在80年代已陸續有學者投身女性史研究工作,成績可觀,但書內竟無一篇香港學者的研究成果,實在有點可惜。另外,此書所論範圍已觸及多個層面,但未見收入近十年討論極多的女性財產、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等議題。期望將來《中國婦女史讀本》出版第二輯或編集其他同類型論文集時,能帶領讀者認識或重溫更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典範合璧:讀《中國婦女史讀本》 (2011-08-13) (圖)
豆棚閒話:別誤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 (2011-08-13)
文化觀察:「普氏鐵鍋」與「查家光頭」 (2011-08-13)
文化觀察:青春只有一次,愛情亦然 (2011-08-13) (圖)
文化觀察:文房雜件話帖架 (2011-08-13)
歷史與空間:三蘇墓 (2011-08-10) (圖)
古今講台:伏羲與八卦 (2011-08-10)
生活點滴:領著兒子黏知了 (2011-08-10) (圖)
遊蹤:夏日韓國之旅 (2011-08-10) (圖)
來鴻:最美的風景 (2011-08-10)
詩情畫意: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七律) (2011-08-10)
詩情畫意:曹操高塚隨感(七律) (2011-08-10)
歷史與空間:士子夢劍斬士子 (2011-08-09) (圖)
古典瞬間:細節的神韻 (2011-08-09) (圖)
豆棚閒話:計算方法 (2011-08-09)
亦有可聞:漫說拜匣 (2011-08-09) (圖)
心靈驛站:月下看花 (2011-08-09) (圖)
歷史與空間:早期澳門市政體制及澳日貿易的若干問題 (2011-08-06) (圖)
澳門古代地圖 (2011-08-06) (圖)
來鴻:坐看牽牛織女星 (2011-08-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