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西歸浦的柱狀節理火山岩。 作者提供圖片
龔敏迪
大熱天到韓國旅遊,可以說是去了一次避暑,除了吃韓餐的人參雞、烤肉與火鍋之外,即便是南端的濟州島也不甚熱。令人詫異的是:濟州島徐福遺跡之多,超出了原有的想像。 據《後漢書》記載:辰韓的老人自稱原是秦人,因「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又因為他們的語言「有似秦語」,所以又被稱為「秦韓」。馬韓能夠「割東界地與之」,也說明他們在人數上是有一定規模的。而《史記》記載:徐福先後兩次泛海: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一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吳慶錫著《三韓金石錄》載:「徐巿(福)題名石哀王壬午濟州」。哀王箕准即位時間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95年。壬午年是公元前219年,即徐福第一次東渡的年份。這應是韓國明確記載徐福到達濟州較早的史籍。不過,這還是讓人覺得:徐福只是渡海逃秦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以為秦始皇「尋長生不老藥」的預謀,躲避了「朝蒙恩遇夕焚坑」的命運,巧妙地達到了逃秦的目的。去濟州島的西歸浦開了一回海邊著名的柱狀節理岩石,而傳說中,這個西歸浦之名就是因徐福從此西歸而得名;正房瀑布也是因為他與當地人結婚,為正房夫人而得名的。
徐福也為徐市,1520年李陌著的《太白逸史》中所說:「南海縣郎河里(今廣尚南道南海郡尚州里)有神巿石刻。」算是韓國有關徐福題石最早的記載;金錫翼著《破聞錄》載:「在西歸浦海邊的絕壁上,有秦國方士徐福刻下的刻字的痕跡。牧使白樂淵巡行此地,聽到此言,便命令人在絕壁上吊上繩索,拓下刻字帶了回去。」正房瀑布旁的「徐巿過之」的摩崖石刻,則是朝鮮著名學者秋史.金正喜被流放到濟州島時發現的。日本學者淺見倫太郎的《濟州島徐福石壁文字》中稱,他曾於1906、1909年兩次在漢城舊書舖裡見過金正喜「徐福過之」的拓本。另外還有一處南海島錦山石刻,其拓片曾送至北京,請清朝專家審讀,清象形文學家何秋壽認為是「徐巿起禮日出」。但它不是秦人的小篆,也不是徐福老家齊國的文字。當然,這些都是無法深究,也不必深究。
放下有關徐福的疑問,來到韓國的首都首爾,王宮景福宮門前正在進行仿古的衛士操演,正殿以及殿前地上規定官員站立秩序的品級樁,也都不能和中國皇宮的規模相比較,但天花板的兩側卻藏有龍的圖案,常常開玩笑說:明朝規定只有皇家可以用五爪龍的圖案,現在哪怕六爪也沒關係。沒有想到那時韓國王宮裡,龍的圖案就已經是七爪了!
連日的暴雨,使漢江、臨津江的水位陡然上漲了許多,驅車去烏頭山眺望三八線北邊的朝鮮時,可以看到沿江延續了幾十公里的雙層鐵絲網,每隔一段就有軍人注視著開闊的江面。臨津江車站處那條原是竹橋的橋樑,曾經是韓戰後交戰雙方交換俘虜的地方,曾經穿行在南北雙方的機車頭,現在傷痕纍纍地停放一邊,被炸毀了的鐵路大橋,也只留下了幾個孤零零的橋墩,像是在雨中不斷向遊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慘烈。
雖然不懂韓文,但要了解一個國家,書店也是一定要逛的。好在舊書店裡不乏中文書籍,韓國的世宗大王於1446年創立了韓文字母,但它的廣泛使用,則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的,所以舊書店裡除了中文典籍外,韓國學者所著的中文書籍也不少。清溪川、仁寺洞都有這類舊書店。然而首爾的舊書店規模之小也是令人詫異的,有的甚至狹窄到只能進去二三個人。書價也不菲,而且大多積滿了灰塵,破損的書,被雨淋過的書,毫無秩序地堆放著,側身進入其中,往往讓人產生垃圾堆中尋寶的感覺。據當地的朋友說:舊書店老闆的態度也不好,經常會毫不客氣地催促顧客:「要買就買,不買就走!」不過我遇到的一位店員顯然與他們所說的不同,不僅能講一點漢語,學問似乎也不錯。於是,在他的熱情介紹下,找到了幾本韓國學者所著的,比較有價值的著作,讓我覺得不虛此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