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紅花:中日交流之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紅花。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錢 華

 紅花,學名Carthamus tinctorius,它和茜草自古以來就是紅色天然染料的代表性植物。紅花除含有紅色素之外,還含有黃色素。紅花是「紅藍花」的簡稱,也稱黃藍。紅花經過浸泡之後很容易洗出黃色素,用於被染物,唯色彩堅牢度不佳,故較無應用價值。紅花搗碎,經過水洗、發酵等過程,能將紅色素洗出,經固化後就會成為紅色染料的紅花餅,這樣方便流通和貿易。《博物誌》和《齊民要術》當中具體記載了從紅花中抽出紅色素的方法。由紅花精製而成的紅,除了作為染料之外,還可作為中藥材和化妝材料。

 紅花原產地中海沿岸和埃及,經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根據張華的《博物誌》,是張騫通西域時帶回紅花的種子,並在中原地區廣泛栽培。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哀歌與紅花

 還有人認為紅花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敗匈奴,漢王朝收復了河西地區,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焉支山區是天然草場,這裡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是匈奴賴以生存的家園。據傳說,那時匈奴諸藩王的妻妾多出自這一帶,因此匈奴語稱各藩王之妻叫「閼氏」,即焉支的諧音。此外,因焉支盛產胭脂的原材料紅藍花,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故匈奴於戰役中失去了焉支山寶地,不得不發出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所以,紅花也稱為燕支。崔豹《古今注》卷下云:「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為婦人色,謂為燕支粉。」

 關於紅花是否由張騫從西域帶回,沒有定論,但並非中國原產則毫無疑問。根據《齊民要術》,乃知紅花最初栽種地可能在今冀魯豫數省市。唐代編纂的《大唐六典》、《通典》、《元和郡縣圖志》、宋代編纂的《新唐書》,記載了唐代中國領土廣泛栽培紅花的史實,如興元府(梁州,今陝西南鄭)、蜀州(今四川崇慶)、漢州(今四川德陽)、靈州(今寧夏靈武)、青州(今山東青州)等。

 紅花自古便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齊民要術》卷5載有栽種紅藍花法。

日本紅花之榮枯盛衰

 關於最早記載紅花由中國人和朝鮮人帶到日本的書籍該是應神天皇時代的《播磨國風土記》。近年從奈良縣櫻井市纏向遺跡發現了紅花花粉,證明三世紀中葉紅花就已經傳到日本。《古事記》和《萬葉集》中稱紅花為吳藍或末摘花。正倉院御物鳥毛立女屏風美人、奈良藥師寺吉祥天像、法隆寺金堂壁畫菩薩像,其口紅和腮紅,皆反映上流貴族的生活文化中流行使用紅的。

 進入平安時代,隨著貴族文化的發展,對紅的需求越來越增多,紅花生產地擴大。《延喜式》卷十四「縫殿寮」記載了紅花染的染色材料。另外,《延喜式》卷二十四「主計寮」中記載了全國六十八個國當中,從中國地方到關東地方有二十四個國栽培紅花,表明當時日本廣泛地區盛行栽培紅花的史實。《延喜式》中將紅花列為男子納租稅實物,說明紅粉在當時應屬高價昂貴之物品。

 隨著栽培方法和紅花染色技術等的開發,紅花為華麗的平安文化增添了色彩,男子的束帶和女性的十二單衣,作為平安時代最有代表的服裝,其染色大量使用紅花染。江戶時代中期以後,因為紅花在友禪染、口紅和藥用方面的廣泛使用,紅花尤其是友禪染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紅花對江戶服飾文化的興起發揮了重大作用,此時亦迎來了紅花的成熟期。

 如化政文化期,紅化妝特色為「目紅」,即在眼睛四周塗紅再抹白粉,使其成淡紅色並有微醺模樣之表情。在文化上,顯示紅妝文化漸趨妍麗濃艷;在經濟上,高價紅顏料大量被使用,反映町人庶民階級的消費能力。與此同時,紅花主要生產地最上地區生產量大幅提升,表明紅花需求之盛況。幕府擔憂化妝文化過於強勢,為鞏固主流階級文化,近世中後期不斷展開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發佈紅花染禁令或限制紅花材料用品的貿易,並科以刑罰。

 日本紅花產額減退始於天保年間。其時,薩摩最早輸入中國紅花,然後又把它作為國產品運到京都,不過輸入的量極其少,沒有對日本本土紅花產生影響。進入明治時代,明治政府推行殖產興業政策,《齊民要術》亦南北朝時後魏賈思勰所撰農村養蠶業普及,茶葉生產需求增大,且茶樹栽培比紅花栽培更加獲利,農民交替種植桑樹、茶樹和紅花,紅花栽培在全國範圍內急遽減少。但這時紅花的需求量並沒有減少,為了彌補日本國內紅花生產的不足,染織業界不得不輸入中國和印度的紅花。明治二年,輸入紅花還不到十萬斤,但明治八年輸入額卻接近四十萬斤。

 一般來說,印度產的紅花指東印度和暹羅產的紅花。根據日本農務局錄事記載,明治十九年從中國輸入三萬八千多斤紅花,從東印度、暹羅輸入七千多斤紅花;明治二十年從中國輸入四萬六千多斤紅花,從東印度、暹羅輸入五千多斤紅花。為甚麼中國紅花輸入量遙遙領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日本國產主要地村山郡等地紅花粗製濫造,混入殘花枝葉,甚至摻雜米粉和米糠來提高重量。當時這種傾向非常強烈,京都的紅花商人寧願依賴輸入外國紅花確保質量安全,而中國的紅花在品質和搾紅技術上都佔有明顯優勢。

 明清時期紅花作為染料商品作物全國各地廣泛種植。如清代河南新鄉縣的紅花為遠近商賈所青睞,成為當地大宗出口商品。紅花是明清中日貿易重要物品之一。島田龍登曾以蘇木和紅花為例,對唐船來航線路變化與近世日本國產代替化進行深入研究。

 雖然如此,中日紅花最終都未有逃脫西洋化學染料的侵入,最終走上衰亡之路。數千年來散發了光輝的紅花,經過炎熱的沙漠,穿山越嶺,又飄洋過海,它悠久的草木染傳統,仍然值得現代人去承繼。(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紅花:中日交流之花 (2011-08-20) (圖)
豆棚閒話:貪官的底蘊 (2011-08-20)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8-20) (圖)
文化觀察:我們離慈善境界有多遠? (2011-08-20) (圖)
歷史與空間:和吳冠中先生的一點機緣 (2011-08-17) (圖)
古今講台:易經不是宿命論 (2011-08-17)
豆棚閒話:玩笑的尺度 (2011-08-17)
生活點滴:秋風中的午餐 (2011-08-17) (圖)
開卷有益:《人脈》:成功人生的關鍵因素 (2011-08-17) (圖)
歷史與空間:古代皇帝的水上娛樂 (2011-08-16) (圖)
亦有可聞:林紓的讀書法 (2011-08-16) (圖)
來鴻:一首百年的驪歌 一個不朽的名字 (2011-08-16) (圖)
詞話詩說:天 眼 (2011-08-16)
歷史與空間:典範合璧:讀《中國婦女史讀本》 (2011-08-13) (圖)
豆棚閒話:別誤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 (2011-08-13)
文化觀察:「普氏鐵鍋」與「查家光頭」 (2011-08-13)
文化觀察:青春只有一次,愛情亦然 (2011-08-13) (圖)
文化觀察:文房雜件話帖架 (2011-08-13)
歷史與空間:三蘇墓 (2011-08-10) (圖)
古今講台:伏羲與八卦 (2011-08-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