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我們離慈善境界有多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國人投身公益事業的能力和熱情與日俱增。 網上圖片

文:王曉華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國人投身公益事業的能力和熱情與日俱增,慈善家的故事越來越多地流傳於傳媒和坊間。投身慈善意味著愛和給予,自然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不過,有些人做慈善者將捐贈當作炫富的機會,常常居高臨下地對待受益者,言語間透露出強烈的等級意識,其行為往往引起爭議和質疑。於是,部分愛思考的人開始追問:我們離真正的慈善精神還有多遠?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不暢。要敞開慈善精神的內涵,正名的功夫必不可少。慈善這個詞雖非舶來語,但它的現代內涵與傳統意義差別很大。《說文解字》對慈的解釋為:「慈,愛也。從心,茲聲。」從表面上看,這的確就是慈善一詞的本意:慈善在英文中通常寫作Charity,意為博愛。不過,愛是個總稱,而愛的方式卻有可能大不相同。在中國主流傳統文化中,「上愛下曰慈」,相應的慈善理念蘊含著明晰的等級意識。部分國人習慣於以「上愛下」的方式行善,恐怕就是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

 然而,「上愛下曰慈」的理念屬於傳統語境,與現代慈善精神相悖:現代語境中的慈善精神以博愛為本,而博愛屬於三大現代理念(自由、平等、博愛)之一,因此,博愛本來就意味著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自由。在總結這種意義上的博愛精神時,法國哲學家保羅.蒂博(Paul Thibaud)說:「我們有多麼視自由和平等為權利,也多麼有義務以博愛去尊重他人。故此,這是道德的格言。」受這種理念支配,西方著名的現代慈善家都視他人的自由和平等為權利。他們的愛幾乎總是逾越等級的藩籬,惠及各個階層、種族、性別的眾生。十九世紀著名的英國慈善家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堅信人人「生而平等」,為廢除奴隸運動殫精竭慮,於去世前促成英國通過相應法案。與他大體上同時代的慈善家沙夫茨伯里伯爵(Lord Shaftesbury)則是廢除童工運動的發起者。他們眼裡的奴隸、童工、流浪漢都是享有自由和平等權利的人,理應獲得關懷。在他們的影響下,以平等之心關愛他人成為現代慈善者的共同立場。現代慈善事業的參與者已非傳統意義上的施捨者,他們與受益者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為了讓受益者安心,以中性詞命名慈善機構已經成為西方的慣例和傳統。

 以這種現代理念為尺度,我們就會發現某些國人離真正的慈善精神有多遠。許多人將捐贈本身當作慈善的全部,常常不顧及受益者的感受。他們往往攜帶大量現金,邀請媒體到場,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強勢地位呈現給公眾。至少在其潛意識裡,這些捐贈者沒有把自己與受益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在某種意義上,展示、強調、享受這種不平等關係恰是部分人捐贈的深層動機。此類施捨式的捐贈雖然會客觀上幫助別人,但與現代慈善理念相悖。這樣的捐贈再多,也難以造就真正的慈善家。

 慈善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立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接近現代慈善理念的是墨家「愛無差等」的兼愛思想。可惜的是,這種精神譜系在傳統文化中僅是支流,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經過20世紀複雜的因緣際會,平等精神仍未在當代中國深入人心,許多國人(包括知識分子、名人、富豪)依舊是等級制的信徒。這注定了國人還難以立刻理解慈善理念和平等精神的內在聯繫。從根本上說,我們離平等精神有多遠,離慈善境界就有多遠。沒有平等精神,一個人就至多是捐贈者而非慈善家。中國越來越不缺乏捐贈者,但真正的慈善家卻不多。這無疑是個缺憾。要彌補這種進步中的不足,國人還要經歷精神上的蛻變。(作者為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紅花:中日交流之花 (2011-08-20) (圖)
豆棚閒話:貪官的底蘊 (2011-08-20)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8-20) (圖)
文化觀察:我們離慈善境界有多遠? (2011-08-20) (圖)
歷史與空間:和吳冠中先生的一點機緣 (2011-08-17) (圖)
古今講台:易經不是宿命論 (2011-08-17)
豆棚閒話:玩笑的尺度 (2011-08-17)
生活點滴:秋風中的午餐 (2011-08-17) (圖)
開卷有益:《人脈》:成功人生的關鍵因素 (2011-08-17) (圖)
歷史與空間:古代皇帝的水上娛樂 (2011-08-16) (圖)
亦有可聞:林紓的讀書法 (2011-08-16) (圖)
來鴻:一首百年的驪歌 一個不朽的名字 (2011-08-16) (圖)
詞話詩說:天 眼 (2011-08-16)
歷史與空間:典範合璧:讀《中國婦女史讀本》 (2011-08-13) (圖)
豆棚閒話:別誤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 (2011-08-13)
文化觀察:「普氏鐵鍋」與「查家光頭」 (2011-08-13)
文化觀察:青春只有一次,愛情亦然 (2011-08-13) (圖)
文化觀察:文房雜件話帖架 (2011-08-13)
歷史與空間:三蘇墓 (2011-08-10) (圖)
古今講台:伏羲與八卦 (2011-08-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