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對三國時期文化遺存的考古發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楊泓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整理

 古今男女老幼皆不敵三國時期歷史的魅力。三國時期歷史名人輩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以及軍中名將,如魏武帝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與孔融等建安七子都是建安時期文學的代表人物。蜀丞相諸葛亮更被後人視為智慧人物的代表,蜀將關羽則被後人視為武聖。至於三國時期的賢臣和勇將更是多不勝數,孫吳有周瑜、張昭、魯肅、黃蓋;劉備軍中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以及曹營的張遼、曹仁等眾多名將。因此在正史以外,三國故事深受歷代民眾的喜愛,早在宋代民間文藝的「小說」、「講史」中就已是主要題材之一。到元末明初形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今本署名羅貫中撰。從此三國故事廣泛流傳民間,更被編成各種地方戲曲,以致普通百姓已不知歷史原貌,因而引起不少爭論。

 楊泓教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教授,於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化學習,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開始任研究實習員,逐漸提升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0年7月開始任研究員,並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的導師。同時兼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

 三國時期文化遺存的考古發掘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在洛陽發掘的有曹魏紀年銘的鐵帳構的墓葬,這使人們開始認識曹魏時的埋葬習俗。此後,湖北鄂州和江蘇南京不斷發掘的孫吳墓葬,日益加深了對孫吳埋葬習俗的認識。特別是安徽馬鞍山發現的孫吳右軍師左大司馬朱然墓,更揭示了孫吳上層統治集團重要成員墓葬的面貌,墓中出土的大量蜀郡製作的精美漆器,生動地反映出那一時期孫吳與蜀漢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和爭鬥。近年來在南京上坊發現的孫吳大型墓葬,對探尋孫吳帝王墓葬有了新啟示。發掘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的考古簡報,更攪動了社會各界三國時期最令人感興趣的重要歷史人物—曹操的陵墓爭論的熱潮。

 三國時期遺留至今的歷史遺跡和遺物眾多,許多經過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在已進行過田野考古調查發掘的三國時期的城市遺址中,最重要的是曹魏的鄴城,它是曹操被封為魏王后的魏王王都。曹魏鄴北城雖然不是都城,僅為王都,但實為曹操當政的建安年間實際的政治中心。其創新的城市平面布局,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自漢至唐時期城市性質發生的變化已經開始,對後世的都城平面布局影響深遠。

 曹魏時期社會生活中另一項重大的變化,表現於人們死後墓儀制度的改革。突出表現是帝王力主薄葬,代表人物是曹操和曹丕父子,不僅下令薄葬,而且他們自己也是身體力行。早在曹魏建國之前,曹操於建安十年已下令禁止厚葬,並禁止立碑。皇帝主薄葬,貴戚官員將帥也遵從曹魏法制,多行薄葬。正由於薄葬,不封不樹,因此在鄴城附近的考古勘察中,多年沒有發現任何與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有關的線索,磁縣地區多年來被誤傳為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大型封土墓,有的已經考古發掘,都是東魏北齊時期的墳墓。直到安陽西高穴大墓的發現,才對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所在,這一個難解的考古學之謎,給出了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爭論的答案。曹魏薄葬,中止了東漢末年社會上普遍流行的喪葬豪華奢侈的風氣。

 目前在河南洛陽地區發現的曹魏墓,多與東漢晚期的墓很難區別,比較典型的墓例是隨葬有正始八年鐵帳構的洛陽澗西16工區M2035,該墓是帶耳室的前堂和棺室的磚墓,前有長斜坡墓道。在方形的前堂後部中央,原設有以鐵帳構支張的覆斗狀坐帳,原來帳前放有酒食具,現尚殘存有玉杯、銅博山爐等物。表明曹魏是禁止墳上立祠,因之出現在墓室前堂設帳放脯酒致奠的習俗。左耳室內有陶俑、陶磨、陶井、豬圈以及家畜、家禽模型,當時模擬庖廚。右耳室出土了七件帶蓋陶罐,或許是模擬倉房。從形制、結構和隨葬遺物等方面看,當時較多承襲東漢晚期磚墓的傳統。這種具有長方形棺室和左右帶有兩個小耳室的方形前堂的平面布局,應是曹魏時期流行的形式。在偃師也發現了同樣形制和布局的曹魏墓,也影響到河西和江南等地區墓葬的平面布局。目前發掘的曹魏墓中,所葬死者身份最高的是曹操之子東阿王曹植的墳墓。

 在田野考古發掘中獲得的三國時期的文物,以青瓷器、銅鏡和兵器最值得注意。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由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轉化是在東漢晚期。到了三國時期,浙江地區的製瓷業在東漢時期瓷器生產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孫吳時期的青瓷器,過去雖有少量傳世品,但大量的發現,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事。再來是三國時期的兵器。雖然當時社會經濟凋敝,但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極力關注鋼鐵冶煉技術的進展,特別是將「百煉鋼」的技術應用於刀劍的製作,曹操、曹丕父子都曾親自參與製作百煉鋼刀,曹植還曾寫過讚譽百煉鋼刀的「寶刀賦」。考古發現的三國時期的兵器,主要是鋼鐵製造的戟、矛肖、矛、刀、劍和箭鏃,還有裝在木弩臂上的青銅弩機。

 以上概略介紹了自20世紀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三國時期的文物,也發現發掘研究跟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有一定的差距。三國時期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佔有特殊位置,乃為秦漢盛世結束後,向新的隋唐盛世開啟的過渡階段。雖然三國時期的年代不長,僅僅半個世紀左右,但是其間各種政治勢力分離聚合,形式繁雜多變。三國故事長久流傳不衰,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對三國時期文化遺存的考古發掘 (2011-08-27) (圖)
朱然墓平面及剖面圖 (2011-08-27) (圖)
亦有可聞:鬥蟋蟀 (2011-08-27) (圖)
文化觀察:綿羊終結者 (2011-08-27) (圖)
歷史與空間:「萬歲」的魅力 (2011-08-24) (圖)
古今講台:土地神 (2011-08-24)
人文世相:握手還是解手? (2011-08-24) (圖)
開卷有益:奇書:《疑雨集》 (2011-08-24) (圖)
來鴻:永恆的葉在土壤 (2011-08-24)
詩情畫意 (2011-08-24)
歷史與空間:漿糊人常做漿糊事 (2011-08-23) (圖)
人文世相:越來越懶,越懶越難過 (2011-08-23)
心靈驛站:蛛 網 (2011-08-23) (圖)
生活點滴:去魚梁洲看月亮 (2011-08-23) (圖)
歷史與空間:紅花:中日交流之花 (2011-08-20) (圖)
豆棚閒話:貪官的底蘊 (2011-08-20)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8-20) (圖)
文化觀察:我們離慈善境界有多遠? (2011-08-20) (圖)
歷史與空間:和吳冠中先生的一點機緣 (2011-08-17) (圖)
古今講台:易經不是宿命論 (2011-08-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