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董小宛與夫君冒辟疆。網上圖片
■陳根生
董小宛的結局,關係到明末清初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曾引起魯迅、胡適、蔡元培、俞平伯、周汝昌、郭紹虞等大家巨擘的關注,一直爭論不休。近年來,天南海北來的遊客一進冒辟疆別業水繪園就詢問:董小宛的墓在哪裡?這位三百多年前的風塵美女一直以來牽動著人們的心。
董小宛魂歸何處?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概主要有四種說法。
最流行的說法:病歿東皋。源出董小宛的夫君冒辟疆的血淚文字,連《辭海》也是這麼寫的:「……清兵南下時,同輾轉於離亂之間達九年,後因勞頓過度而死。……有說她為清順治帝寵妃,系由附會董鄂妃事而來。」《中國人名大辭典》也是這麼寫的:董小宛「卒年二十八,」「死則在順治八年,」「進宮」云云「當時流言,不足辯也。」
香消紫禁:曾是炒得熱火的一種說法,連《辭海》這樣的權威書也不得不提及。董小宛「入宮」說的始作俑者,為王夢阮所著《紅樓夢索隱》,書中說:「是書全為清世祖與董鄂妃而作」,董鄂妃何許人?即「人人皆知秦淮名妓董小宛也」。又說:「小宛侍如皋冒辟疆公子襄九年,雅相愛重。適大兵下江南,辟疆舉家避兵於浙之鹽官,小宛艷名夙熾,為豫王所聞,意在必得,辟疆幾瀕於危。小宛知不免,乃以計全辟疆使歸,身隨王北行,後經世祖納入宮中,寵之專房。」(見1914年《中華小說界》六—七期)a王夢阮不是無名小卒,而是著名學者,所以此說一出,影響不小。甚至連大名鼎鼎的陳寅恪教授所著《柳如是別傳》中也相信了這個錯誤。繼而藝術創作介入,京劇《冒辟疆與董小宛》、越劇《董小宛》更是添醋加醬,推波助瀾,流謬全國。之後孟森教授作《董小宛考》指出,從順治與董小宛二人年齡相差14歲,董小宛歸冒辟疆時19歲,其時順治才5歲;所謂擄進宮時小宛21歲,順治才七歲,……「入宮」云云顯屬無稽之談。再後來又有劉璐在《故宮博物院院刊》上發表《董鄂妃與董小宛》一文,作者查閱清宮檔案,介紹順治與其弟媳(即後來的董鄂妃)愛戀之經過,董鄂妃之家世及其喪子、病故之原委,順治因哀痛而抑鬱致死之情狀,證實董鄂妃確非董小宛。
既然學術界已經廓清了歷史迷霧,藝術創作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仍然在這種大結局上堅持胡編亂造,片面追求視覺衝擊力,恐怕就不是一種嚴肅、負責的態度了。
第三說:血染維揚。1645年初,清軍乘南明內訌之機大舉南犯。4月18日,多爾袞兵臨揚州城下,南明守將史可法率城中軍民浴血禦敵七晝夜。此間,董小宛受冒辟疆之托從如皋趕赴揚州勞軍,奔走於四門的城牆上,將她趕製的酥糖分發給南明的將士。但終因寡不敵眾,25日城破,一代民族英雄史可法壯烈殉國,董小宛也自刎拒辱,血灑瓊城。後來揚州百姓為紀念小宛,遂將她勞軍的酥糖命名為「董糖」,一律以紅紙包裹,以示小宛的碧血和史將軍的赤心,至今「董糖」仍是淮揚一帶的傳統名點。b
這一說法來自民間傳說。我記得陳膺浩編如皋民間故事集《龍游河》中有與此說大同小異的另一版本,那個版本中還說了史可法就義時口袋裡還留有捨不得吃的兩塊董糖這一細節,至今難忘。但是這一說法經不起仔細推敲,你想兵荒馬亂之際,如皋冒府的一位弱不禁風的姨太太千里迢迢親赴前線發放董糖慰勞浴血奮戰的將士,有沒有這個可能?這可不是抗日戰爭時全國矚目的宋氏三姐妹前線勞軍!二者豈可同日而語!所以傳說也只是傳說,決不能與正史劃等號,從中折射出社會人心也就足夠了。
還有一說:魂斷姑蘇。說的是原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降清後一直在和碩豫清王多鐸的麾下。1645年以經略銜總督江浙軍務,至1650年下半年,蘇杭至福建一帶已無多少戰事,於是洪承疇和多鐸一起將行轅從南京移至素出美女的姑蘇城。二人本是好色之徒。洪承疇為討好多鐸,先是把黃功亮的繼室常熟美女劉三季弄來獻上,後來去蘇州半唐街尋董小宛未果,便著旗將阿司鎮來如皋謊稱請小宛去蘇州教習餐飲製作,恰巧此時冒辟疆因累及「陳君悅據城抗清案」外出避禍。董小宛明知是計,但為了保全家人,只得孤身赴蘇州,第二天,董小宛在自己的衣胞之地以身藏的剪刀自盡殉節,血濺蘇州五雲軒。c
我孤陋寡聞,這一說法我是第一次從周高潮先生的文章裡看到。我不知道他源出何處,但我相信任何一個嚴肅的作者都不會向壁虛構、無中生有的。需要感謝的是這一說法把我們的思路引向了蘇州的滿清新貴,他們是明末清初政治舞台上趁機大撈一把的一群惡霸,他們禍國殃民,魚肉地方,強搶民女,正是他們製造了董小宛的悲劇。
註:a參見顧啟《冒襄研究》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b、c參見周高潮《小宛玉殞之謎》《如皋動態》2009年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