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陳永傑
暑假已矣,院校又復舊日學生熙來攘往、絡繹不絕的面貌,不論是圖書館、電腦室、運動場以及食堂的每一角落,總是擠得水洩不通,像要把假期的冷清一掃而空。
誠然,九月的來臨,在香港總離不開新的學期、新的書本、新的電腦、新的課程及新的面孔。久而久之成為習慣,貪新忘舊亦習以為常,甚至不惜犧性環境。
暑假初訪鄂倫春族
幸得友人安排,筆者暑假期間初次踏足東北。好友為香港地脈基金會及鄂倫春基金會的主席,以保育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為己任,故能在旅途中結交很多少數民族新朋友,當中以鄂倫春族人最多。鄂倫春族位處內蒙自治區與黑龍江大小興安嶺之中,現多居於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
鄂倫春一詞意謂「山嶺中的人」或「馴鹿的人」,族人從前以狩獵和馴鹿為生。適逢今年是自治旗成立60周年的慶典,筆者不但能欣賞當地文化的姿采,更體會到少數民族的人文精神。
唱傳統歌謠悟人倫
傳統鄂倫春族語,跟漢語或英語不同。由於沒有文字,學習傳承上困難重重。但對於年輕族人來說,鄂倫春傳統的歌謠,是語言學習的瑰寶。筆者跟族中一位60來歲的歌唱家攀談,領悟到知識傳授與人倫關係的緊密相連。她說:「我們小時候沒有學校,也沒有書本,看書認字的本領全賴母親教導的歌謠。母親唱出族人的故事,小時候也許未能全然明白,但當中的隻字片言,不但令我們跟母親更加親近,也讓我們在歌聲中學習傳統的鄂倫春語。」為保育及推廣鄂倫春的歌謠,好友亦不懼舟車之苦,多次踏足東北,為鄂倫春的歌謠作記錄,輔之現代混音科技,結集成唱碟,為他們尋找新知音之餘,亦令新生代的鄂倫春族人,重新認識快將失傳的母語。
愛護自然傳承文化
若現今通識教育的目的,是重燃青少年對環境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那鄂倫春族人可說是我們的良師益友:白樺樹木生長於鄂倫春族聚居地,面對茂密的樹林,族人長久以來均尊而敬之。粗糙的白樺樹皮是鄂倫春手工藝品的原材料,手製而成的樹皮匣子多繡以精美的傳統圖騰。每當生活所需而砍伐這些樹木時,族人要對樹林歌唱,訴說他們伐木的因由,祈求大自然的諒解。這份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愛護,是鄂倫春族文化的基石,亦是少數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