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熱門的團購網站。資料圖片
■陳詠雯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導師
前陣子中秋節,香港某知名酒店的奶黃月餅,只要訂購300盒,就可以打8折。300盒之數,除了大企業買來送給客戶,就只有團購(group-buying),以集腋成裘方式,發揮最大「團體」威力(collective power),才能成事了。只是,即使是團購,如果單靠「傳紙仔」來收集訂購數量,還是會受時空限制。要是處身的環境(如工作單位)職員不多,要達到一定數量,還是不太容易。然而,隨著新媒體出現,團購不但變得更加可能,而且更便捷。
新媒體造就新消費模式
新媒體的概念不斷在變,特性有革新性(innovation)、全球式(globalisation)、互動性(interactivity),以及虛擬世界式(virtuality)等等。革新指的是科技與形式,手機的革新與平板電腦的出現,促成了個人媒體走向主流,如此一來,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各自的媒體平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他人交流,信息的流通因此變得更快捷便利。新世代的團購模式,就因為有著新媒體,而成為新的消費模式。
美國第一家團購網站Groupon始於2008年11月,團購風氣迅即吹至內地。到2011年9月,內地約有同類模式的團購網站逾5,600家。據筆者經驗,香港著名的團購網站雖然不多,亦超過10家,而且涵蓋了美食、旅遊、家電、服裝、電子產品和化妝品等消費領域,可見,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已經開始醞釀。
網語暗中集結團體力量
試想想,一頓上千元的雙人豪華餐,團購價僅需兩三百元;一款時尚新潮的電子產品,團購可打6折。每天都是「割價日」,總有商品在割價傾銷,閒來更來一招「限時」專購,在「有買趁手」的市場推廣效果下,「怕執輸」的網民立即乖乖訂購。顯然,網民已經普遍接受團購,甚至視為流行時尚的生活模式。
內地有一句流行語:「你今天『團』了沒?」(你今天有沒有在團購網站買東西?)乍看這種「網語」,還真的不知道作何解釋。衛道之士,自然口誅筆伐,認為多用網語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然而,能撥亂反正嗎?「網語」不就與「團購」一樣,正在不知不覺間,結聚了龐大網民的力量,建立起另類的消費者形態或語言,而在這虛擬世界形成的模式,又已慢慢地改變了我們的真實世界。
網民團購求認同獲正評
有研究顯示,參與網絡團購的人,除為了撿便宜,還基於社會認同。團購的網民選購產品時,同時在尋求與參考群體(其他團購的人)的相似處,並藉由選購得以繼續參與所屬群體,以及想要從群體中得到正面的評價。這種情況亦跟使用網語十分相像。調查顯示,網民使用網語,目的不是在炫耀,以顯出自己與眾不同,反而是讓自己能夠被認同,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有趣的人。
不過,凡事有得必有失。研究也發現,團購的人在尋求與參考群體的相似之處時,又減少自己在搜尋商品時所消耗的時間與精力。也就是說,團購的人都把風險評估交給參考群體來負責。然而,參考群體中每個人都是團購的人,也就變成沒有人打算評估風險。這也是最近為甚麼與團購有關的負面新聞日益增加的原因。新媒體的出現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決策,共同享受成果(如使用何種表達方式、買甚麼東西),卻又讓每個人同時承擔風險與壞處。
新媒體是流行文化,不能抵擋,我們活在其中,除了是好好利用新媒體的各種優點外,能做的,就是如何把風險減到最低。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