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讀者看到此一標題時,可會感到茫無頭緒?為何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難道山水會在我們觀賞時消失於無形?其實「見山是山」是一則著名的公案,然而此故事的意義並不止於洞察中國的禪文化,對中國的美學及藝術發展,可謂舉足輕重。
三看山水 參透禪理
公案中有宋代僧人青原惟信禪師,在廟堂上他對信眾及弟子說:「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原文見《五燈會元》卷十七)此公案的要義在其對於「物」「我」之間的闡釋。作為參禪的第1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道出對「有」的偏執,而觀者與山水之關係,亦是以「我」為主體作觀察及理解,是置「我」於「物」之上。而此時的山與水,可說是透過「我」與「物」之間的差異性歸結得來。第2階段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並非指山與水的消失,而是「物」「我」主客關係的消弭。「我」不再以主體之身觀照萬物,而「物」不再是被動的客體,故差異性不復存在,從而達致「物」「我」相融的境界,亦即所謂的「忘我」。第3階段的「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隨著「物」「我」關係的消亡,其相對性及矛盾性亦不存在於兩者之間,而兩者的存在,亦超脫「有」「無」「物」「我」的障蔽,有如六祖慧能所指「本來無一物」之境界。此3階段,對中國藝術發展諸如書法、詩話、畫論及文學批評等,可謂影響深遠。
味美曰甘 合乎人性
誠然,今天我們一談起「美」字,便會想到對人或物的一種視覺上的滿足,諸如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討論大多集中於其視覺上的表現或含意。從漢字的結構出發,「美」字是由「羊」與「大」字所組成,若據段注本《說文解字》對「美」字所訂立的定義:「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單從字面上而言,讀者可能摸不著頭腦,為甚麼漢字系統中的「美」字會跟禽畜拉上關係?若細讀《說文》,「甘」是味覺的一種,而與「美」相通的原因,條文中解釋為:「甘部曰美也。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謂之美。」簡而言之,「美」是從味覺出發,而「美」從「羊」在於其味美可口。漢字中的「美」是建基於滿足味覺或人性對食慾的追求,而「美」不是一種純粹視覺或形式上的滿足,亦與一些說法指中國文化偏重於禮教道德而忽略人性有所出入。要達到「美」「善」的層面,還須先滿足食的要求,而「羊」的甘味,亦為中國文化中的「美」奠下人性化的基礎。
■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陳永傑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