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撰稿人Wayne Arnold
亞洲出現讓人擔憂的經濟下滑,凸顯當地未能斷除對西方資本的依賴。上周日本和韓國公布的貿易數據令人失望,之後世界銀行發布經濟預估稱,亞太發展中國家201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將放緩至7.1%。而後中國公布1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創下2009年3月以來最低位。
歐美債務問題為外患
困擾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問題給亞洲帶來雙重打擊。第一個打擊體現為出口下滑,儘管亞洲區內貿易實現增長,而且這對當地成長仍很關鍵。亞洲出口增長率卻從2010年的近30%降至20%以下。
第二個打擊體現為資金流入減少,面對歐美金融震盪,全球投資者從各地市場撤資。他們的離開,推低印度盧比等貨幣,同時推高進口成本和企業借款成本。印度盧比自7月以來累積挫跌超過15%。
亞洲國家的儲蓄率很高,坐擁龐大的外匯儲備。但它們堅持採用高度依賴出口高需求的經濟發展模式。出口資金的確支撐了經濟發展,並為更多出口行業和基建提供融資。但那造就了一些如今仍主導亞洲經濟體的既得利益集團,擠壓了不靠海外需求掙錢的服務企業和更多創新企業的生存空間。
投資資本方面也是同樣的情況。資本市場陷入停滯,限制了民眾將儲蓄投資於本土企業的能力,讓問題更顯突出。結果,亞洲快速成長的債券市場發債量去年僅佔全球發債量的7%。
增長放緩加劇收入兩極化
只要出口和投資保持繁榮成長,居民收入亦增加,放緩改革步伐就更加容易實現。現在,增長放緩在加劇收入兩極分化的局面,決策者採取應對措施的壓力加大。由於改革推進緩慢,政界人士更有可能採取傳統辦法,讓出口恢復活力。這將只會提高他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程度,若下次經濟又下滑,將更易受到影響。
亞洲浪費了在榮景時期實現經濟轉型的機會。現在這樣做,將會經歷更多苦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