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進 香港浸會大學 政治及國際關係系學生
香港人在公德心、公民社會等方面較內地成熟,卻無礙我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雖然香港要界定身份認同仍有很遠的路要走,但希望我們不僅著眼於相異之處,同時在相同之處下工夫。
作為一個曾在內地交流的香港學生,今天想就社會中有關香港被邊緣化及中國人或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討論,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議題的看法。
到內地交流感受良多
當我在內地交流的時候,有一位教授曾說過,香港就像一個跟父母失散多年的小孩,回家後,仍未能融入家庭或自覺格格不入。就我來看,這種格格不入正是香港回歸之後,仍覺得自己跟內地有差距,所以不願意投入成為主流中國人的心態身份,而將自己放在一個較為邊緣的位置。另外有位內地的外籍教授曾打趣地說:「當中國有好事時,香港人便自稱是中國人;而中國有負面新聞時,便輸打贏要地說自己是香港人。」
這種冷眼旁觀,把自己處於中國人身份邊緣的心態,正是我前往上海交流前及初期的心態。但當我在內地日子漸長,我這份心態亦有了改變,如果這一刻被問及,我仍會自稱是中國內的香港人,但答案背後的心態卻有了變化。以往自稱是中國內的香港人,我會隱隱地覺醒香港人的公德心、公民社會等各方面都比內地優勝,但到了內地,發覺內地的同學也認同並接受這一點,但他們的回應卻是明白自己的不足,並準備全力追上這些我們自認為優越的地方。反觀我們卻仍在冷眼旁觀,看別人如何比我們不足,而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是中國和中國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仍未能承認這個事實,又如何應對這身份認同所帶來的改變?
應在尋求兩地相同之處多下工夫
現在的我仍會自稱是中國內的香港人,無疑,香港人仍然在公德心、公民社會等方面較內地成熟,卻無礙我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
最後,我想提出兩點有關香港人界定身份認同時要注意的地方。自最近嶺大學生會事件後,一些大專院校出現了內地與香港同學之間的罵戰,例如內地人搶盡香港人資源等論點。固然這種訴諸感受的罵戰是一種界定身份認同的手段,但卻是一種不健康的手段。其次,我認為香港人在界定自己身份前,應先接受自己已是中國和中國人一部分,去思想香港有哪些核心價值要盡力持守,而不是不斷地否認這事實來建構香港人的身份。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以作為獅子山下的一分子為榮。而撇開內地複雜的政治,我亦以作為一個中華兒女為榮。雖然香港要界定身份認同仍有很遠的路要走,但希望我們不僅著眼於相異之處,同時在相同之處下工夫。
(本文摘錄自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