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孔克堅。 網上圖片
戴永夏
當今之人,要想聽到幾百年前皇帝的原生態談話,恐怕很難。且不說當時沒有錄音,沒有錄像,就是記錄下來的言語,也都經過了文士們的修改加工,成了千人一面的官方語言,很難看出其個人色彩。
然而在山東曲阜,在孔子的後人居住的孔府二門內,至今保留著一座「對話碑」,碑上如實地記錄著明太祖朱元璋跟第五十五代衍聖公孔克堅的一段對話。對話雖不長,卻把這位草根皇帝講話的語氣神態、率直性格以及使用的方言口語等,惟妙惟肖地保留了下來,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使其「老粗」本色,躍然石上。這段話是這樣寫的: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堅謹身殿內對百官面奉聖旨:(朱元璋說)「老秀才,近前來,你多少年紀也?」對曰:「臣五十三歲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當。你常常寫書與你的孩兒,我看資質也溫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你家裡不讀書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寫書教訓者,休怠惰了,於我朝代裡,你家裡再出一個好人呵不好?」二十日於謹身殿西頭廊房下奏上位:「曲阜進表的回去,臣將主上十四日戒諭的聖旨備細寫將去了。」上喜曰:「道與他,少吃酒,多讀書者。」前衍聖公國子祭酒臣克堅記。
朱元璋跟孔克堅的這段對話看上去很通俗,但其中卻包含著深層次的政治背景。
原來,由於孔子和他創立的儒教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巨大的社會影響,所以中國歷代的封建皇帝為收買民心,鞏固政權,都尊孔崇儒。而孔子的後代——歷代的「孔氏家族」,也都仰仗皇權才保住特殊地位,獲得巨大利益的。朱元璋稱帝南京後,為了籠絡人心,自然也要作出「尊孔」的姿態,於是便詔令第五十五代衍聖公孔克堅前往南京朝拜。
此時的衍聖公,既想投靠新王朝,又有許多顧慮。這是因為在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候,走投無路的元順帝準備遷都。孔克堅從維護元朝統治、保護自身利益出發,向元順帝上疏獻計:「天子當與社稷宗廟俱為存亡,焉可棄而他之。今勤王之兵頗眾,與之決戰,盜可平也。」他所說的「盜」,就是指朱元璋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如今這位推翻了元朝統治當了皇帝的起義軍領袖要召見他,他當然心存恐懼,擔心會遭到報復,因而稱病未去,只打發兒子孔希學前往南京朝見皇帝。對此,朱元璋十分不滿,認為這是輕視自己,便再次下詔說:「爾辭疾,未知實否。若無疾稱疾以慢吾國,不可也。諭至思之。」孔克堅接詔後,更加惶恐萬分。但他不敢得罪這位新皇帝,只得硬著頭皮離開孔府,日夜兼程趕往南京,求見權傾天下的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了孔克堅。上面的對話,就是這次接見的記錄。
朱元璋的這次談話,肯定了孔子「留下三綱五常好法度」的豐功偉績,讚揚了孔克堅的為人,要求他寫書教育後代,傳承儒家文化,並希望他孔家在當朝再出一個孔子那樣的「好人」,從而表明了自己「尊孔」的「聖意」。這番話也打消了孔克堅的思想顧慮,使他吃下了定心丸,深感新皇帝對自己恩遇的榮耀。他當即也表達了效忠新王朝的決心。他回到曲阜後,馬上將朱元璋的「最高指示」原原本本地刻成碑文,立於孔府二門之內,以朝夕警戒自己及後代子孫,牢記「領袖」教導,誓死捍衛「朱家王朝」。
朱元璋將聖人的後裔拉到自己身邊後,也非常高興,立即承認了孔克堅的「衍聖公」封號,並大筆一揮,慷慨地賜給孔府良田兩千頃,還把115戶農戶撥給孔府做灑掃戶,長期供孔府役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