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城裡的書店 與 一種生活品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近年不斷有書店關門歇業的消息傳來。 網上圖片

吳小彬

 幾天前,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我所在城市的一家以經銷學術書籍為主的書店倒閉了。

 這家書店開在一條僻靜的林蔭路上,老闆姓陳,我是認識的。前些年,學術書籍流通不暢,北京等地出版了一些好書,許久了我們這裡還見不到,陳老闆隔兩周就坐火車去北京一趟,每次都背一大包書回來。每當知道他剛從北京回來,我都要跑到書店,幾乎每次都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書,秦暉的《經濟轉軌與社會公正》、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薩特文集》、羅爾斯的《正義論》,都是在這家書店買到的。

 這兩年,不斷有書店關門歇業的消息傳來,更親眼目睹了一些書店在房租、稅收和網上書城的多重圍堵下倒閉的慘景。離我住處不遠的一所省內著名師範大學,校園周圍原來散佈著十幾家小書店,現在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飯館、銀行、超市、網吧、美容店。每次我從這所學校旁邊經過,回想起從前在小書店裡淘書、購書的情景,心裡都十分悵惘。

 時代的確變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坐在電腦前打遊戲,喜歡玩手機,用MP4聽音樂,喜歡追逐流行時尚和團購,坐在公共汽車上還和朋友通過QQ聊天,而我二十多歲時整天是和書籍打交道的,不是坐在書桌前,就是在書店裡,要不就是在圖書館裡。即使到今天,只要工作不忙,手頭又沒有要寫的東西的話,我還是願意坐在窗下拿一本書看。有時到銀行辦事或陪病人上醫院,我都要往包裡塞一本書,排隊等候時便把書拿出翻閱,漫長的等待才不再難熬。

 可眼下一般的情形是,一個人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會很快沉浸在公司或機關事務中,會用最短的時間熟悉業務拚力爭做出業績,會想方設法接近上司並給人事主管部門留下好印象,為以後的職位陞遷鋪墊道路。沒有這樣強的功利心的人,則會在空閒時間上網玩種菜、收菜、偷菜,與同事湊在一起議論單位和別人的是非,家常裡短,東拉西扯,下了班還一同逛街、唱歌、吃飯,別的不行,反正把和同事的關係搞得很熱乎。而單位裡如果有一、兩個人既不投機鑽營,也不隨大流混天度日,而是利用工餘和休息時間認真讀書,三天、五天便罷了,長此以往,這讀書人必招來各種非議和不滿。雖然他們的工作和業績樣樣不差,有些方面還才華卓著,但在人群中總顯得孤單冷傲,落落寡合,逢到年底考評群眾劃票時,他們的得票總是不高,遇到職位陞遷,他們更是毫無希望。也難怪,這些讀書人的腦袋裡時常盤桓著書本中的問題,身在職場卻不知周旋,見了領導不會奉承,與同事也若即若離,在中國各式各樣的單位裡,這都是一個人身上的莫大缺點和錯誤,僅此一項便注定了這些人的前途不會太好。

 前幾年,就有人注意到單位裡的這種極權主義色彩,其實,這也可稱為一種單位生態。由此生態衍生出的單位環境和氛圍,不會鼓勵人的探索和求知精神,不希望員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單位要求的是服從和恭順,是對上級指令的領會和執行,是對單位事務和程序的熟稔與機械重複,是對員工一系列苛刻的績效考核和業務評比。這一切都是以堂皇的政治辭令或以「市場競爭」為理由進行的。久而久之,員工被迫成為服從管理條例和追逐利潤的工具,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扭曲,待人接物、觀察世界的目光都是實用主義和功利的,一切與利益或職位陞遷無關的事情,都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社會公正、時代風雲、國家政策走向等,都難以讓他們投入關切,他們當然也就沒有興致閱讀專業以外的任何書籍了。

 近年來的社會氣象和趣味,也是不鼓勵人們讀書的。早就有人倡導的「上班努力工作,下班拚命娛樂」,如今更被放大強化了。城市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網遊、團購、時裝、美容、電影、流行音樂、咖啡廳、酒吧、打牌、吃飯、唱歌,還有動輒長達幾十集的電視劇,所有這些,都在鼓動人們放棄思考、舒展身體,無不勸導大家及時行樂、揮灑慾望。而與「娛樂至死」並存的,是鋪天蓋地的巨大生存壓力,商場和超市裡大多數的東西都在漲價,孩子的教育支出年年超支,城市交通費用月月攀升,到醫院看病,醫生開出的化驗單和藥品貴得令人咋舌,已漲到雲端的高房價,讓一般收入者望樓興歎,連街頭小攤上的水果和蔬菜,都是一天一個價。在紛至沓來的生活重壓下,如果沒有升學、升職的需要,誰還有心思和時間讀書呀!

 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書不好賣了,為什麼那麼多的書店關門、倒閉了,為什麼有人倡議「書香社會」、「書香城市」,卻沒有幾個人理會和響應了。

 當然,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的普及,現在有些人並非不讀書了,而是閱讀樣式發生了變化,不少年輕人現在習慣從網上下載和看書,這種閱讀方法既適應了媒介的變化,也讓人們可以更快捷地獲得信息和知識。新興媒介對傳統紙質媒體市場的分割,的確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但是,有走訪和調查數據顯示,即使把這些從電子媒介上閱讀的人認定為讀書人,與以往相比,在我們的城市中,喜歡讀書的人仍然是大面積、規模化地減少了。

 讀書人的減少,意味著從前以求知、求學為榮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意味著一種與書籍相伴的生活品質和趣味的式微及消散。

 讀書人的減少,說明注重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的人在社會上不受青睞,說明能用知識陶冶過的心靈和目光感受及認知世界的人被日漸邊緣化了,說明具有超越情懷、能跨過一己之私看待世間萬事萬物演化的人不再多有了。

 讀書人的減少,城市書店的大量倒閉,表明中國文化處在一種前所罕見的變局當中,用「危機」二字來形容也許有些重了,但文化在心性、氣質、美感方面的嬗變,還是非常明顯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紙質書籍接受教育、積累知識的人將漸漸老去和消失,新一代利用電子傳媒捕捉信息、獲取知識、感知世界的人將逐步佔據社會主流。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走勢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現在還真不好預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影響乃至改變將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

 而作為一個已步入中年的人,我想說,我懷念自己青年時代渴求知識、勤奮讀書的時光,青燈黃卷之下,有屬於那個特殊年代的嚮往、氣質和追求,那是一種心裡擎舉著崇高理想、洋溢著獻身激情的生活。近年來,我慢慢明白,一個人在年輕時那樣熱情地追求理想,那樣赤誠地為高尚的事業而拚爭奮鬥過,怎麼說都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雖然有些人因為專注理想而與社會和供職單位一直處在緊張及牴觸狀態,為此經歷挫折、受盡磨難,如今書生老去卻功績甚少,徒留滿身創傷,但那在激情和奮爭中度過的青春年華,畢竟是值得回味並引為驕傲的。

相關新聞
陳曉蕾 從生態書寫開始 (圖)
新書劇場秀
要刊書事:Time《時代週刊》13/02: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新聞週刊》13/02: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11/02: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 《紐約客》13/02: (圖)
歷史與空間:新春登臨函谷關 (圖)
古今講台:木棉城
生活點滴:給自己一段悠閒的時間 (圖)
古典瞬間:朱元璋的「最高指示」 (圖)
來鴻:夜半情思
百家廊:城裡的書店 與 一種生活品味 (圖)
翠袖 乾坤:雲妮侯絲頓的喜與悲
琴台客聚:梧桐頌
古今談:天地不仁
生活語絲:老人善忘
隨想國:緣生意轉
路地觀察:當向田遇上吉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