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
評論中國經濟應從遼闊而全面的角度分析,絕不能照搬西方的主流意見,因為他們純粹根據其理論架構和價值觀來評論中國,不盡客觀,而且某些評論明顯存有偏見,別有用心,讀者應警惕。
去年起,美國一家名為混水(Muddy Waters)的對沖基金接連發表針對中國民企的研究報告,質疑中國民企帳目造假,令投資者對民企失去信心,觸發股價大瀉。
中國經濟改革現處十字路口
近期香港股市走勢拾級而下,早前博士蛙核數師辭任導致民企信心危機,多間民企股被洗倉,股價動輒暴跌三四成,民企爆煲潮似有越演越烈的跡象。
與民企股相比,手持國企股的風險較低,多隻大型國企股是很多股民的信心之選。國企股有政府的扶持,不容易倒閉,頂多因經營困難而需作出徹底重整。例如曾有國企因管理不善及投資失利導致嚴重虧蝕,最終在中央高層大刀闊斧的重整下扭虧為盈。站在股民立場,投資國企似乎較有保障。
現時,中國經濟改革走到了十字路口,未來路向應如何抉擇,大致可分為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國家應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市場經濟,壯大民企的角色,並縮減國企的規模及政府的角色;另一派則認為改革應穩步前進,不贊成急於邁步求變,對深化市場經濟有所保留,這派主張國企繼續為中國經濟的主體,並維持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
加強監管完善制度更為穩妥
最近,世界銀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據聞是和中國某政府機構合作編制的,報告指出,中國若不加快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而不能自拔,即國家經濟在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後便停滯不前。報告又提議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引入競爭及限制國有企業的角色,使之更接近商業公司等。
顯然,第一派試圖借助外力推動改革。這做法固然有其道理,但從中國客觀的環境看,此舉需慎重處理,因為變革過急會引起負作用。例如開放金融市場後,外國金融機構會蜂擁而入,也會招引炒家進來興風作浪,在中國金融體制尚未完善的條件下,大量外資湧入定會對中國資本市場造成沉重的壓力和衝擊。此外,開放金融市場也可能導致大量國內資金流走。
近期民企連環爆煲,在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深化市場經濟,增大民企在經濟擔當的角色,只會使爆煲潮惡化,對國內經濟產生不良影響。若要深化市場改革,必先收緊市場監管法規及制度,完善市場機制,為一妥當的折衝方法。
中國經濟不會顯著放緩
溫家寶在最近一次的工作報告宣佈,將2012年的經濟增長調低至7.5%,放棄保八目標,旋即惹來國際很多警告聲音,指中國經濟增長急轉直下,甚至可能硬着陸。筆者認為這說法忽略了以下重要因素:
第一,中國經濟還處於發展階段,內需不斷擴大,特別是內陸省份的需求潛力仍有待挖掘。事實上,一般內陸省份的家庭只求基本溫飽和可用貨品,因此他們對普通質素工業製品的需求很大,內銷市場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如何調配國家的財富和購買力到內陸省份及農村是一大課題,但中國勝在有中央政府主導資源分配,例如家電下鄉政策,中央補貼農村購買家電,釋出大量農村購買力。筆者相信,單靠內需帶動,中國經濟要維持7.5%增長仍綽綽有餘。
西方社會與中國不同,歐美經濟處於成熟發展階段,社會富裕,市場面臨飽和、生產力過剩問題,加上大部分財富集中在一小撮富人手上,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日益加劇。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製造商需推陳出新,依賴層出不窮的市場推廣手段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
第二,中國基建在部分地區仍非常落後,尤其內陸省份的鐵路網和公路網尚未完善,很多陳舊的房屋有待改建。相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中國的優勢在於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能推動並統籌調配一切生產建設物資。因此,中國經濟不會顯著放緩,也不會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西方對中國事務評價欠客觀
西方評論中國事務很多時從負面的角度出發,這可能源於對中國的不了解,亦可能來自偏見。例如前年股市大跌,很多外國分析家唱衰內銀股,又警告龐大的地方債會拖垮內地銀行體制。最近公佈的公司業績顯示,多間內銀股實現可觀利潤增長,表現造好,有些還增派股息,內銀股會崩潰的傳言不攻自破。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論者則十分看好中國經濟發展,例如《經濟學人》曾發表文章表示,中國經濟在2018年會超越美國。然而,他們是真心看好中國經濟,還是為了刺激某些西方人的神經,防範中國變得太富強呢?其目的值得細味。
總括而言,評論中國經濟應從遼闊而全面的角度分析,絕不能照搬西方的主流意見,因為他們純粹根據其理論架構和價值觀來評論中國,不盡客觀,而且某些評論明顯存有偏見,別有用心,讀者應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