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發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幅度目標為7.5%,增幅低於過去八年來的8%。
內地調低經濟增長目標,表面上看來是一個利淡的因素,惟事實上,調整後的增長率仍居全球增幅前列,對於毗鄰的香港而言,仍然會在經濟增長上受惠。
港資在內地零售業淘金理想
香港多數製造業企業都在內地營運,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及廣州一帶,這部分企業面臨挑戰。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弱的影響,作為進出口中轉口岸,香港對內地的貨物出口總額增幅由2010年的27%大幅收窄至2011年的9%,其中以原材料出口放緩幅度最為顯著,說明內地為國際接單的生產下降。
不過,受內地消費需求暢旺的支持,香港對內地的消費品出口則保持11%的雙位數增長。即內地通過香港的進口達到了雙位數增長。察覺到這個先機的港商早早就下手開拓內地消費市場,從「第二產業」工業轉向「第三產業」服務業淘金,並有相當可觀的斬獲。
以零售業為例,六福集團在內地的零售店由340間增加至去年中期738間;佐丹奴則由909間增加至去年中期1,262間。此外,本港大型化妝品連鎖零售店卓悅控股亦於去年7月在廣州設立首間零售店,成功打入內地市場。
這些公司業績理想,六福集團的利潤由2008年的2.6億元,增加至去年中期錄得9.1億元;佐丹奴則逐年遞增至去年中期的9.5億元。而卓悅則表示,集團剛開拓內地市場,預期下半年的業績中將會錄得來自內地的收入。上述三家本港起家的零售商打入內地市場的經驗,讓其他港商借鏡,正考慮轉變投資思路,即以零售及服務性行業取代過往的工業;開店舖以代替開新廠,配合內地的擴大內需政策,開闢投資新路。
零售企業投資內地獲得佳績,帶出樂觀的投資情緒予投資市場。金融市場投資者紛紛「押注」投資有北上業務的零售股份,恒指消費品製造業指數由2009年的2,436點升至目前接近5,000點,升幅逾一倍,相關股份的投資氣氛熱烈。
新興服務業成港資北上新動力
港商資金除了流向內需領域和消費板塊,服務業的新興需求也成為港資進入內地的動力。中央力推各地經濟轉型,高端服務業成為內地諸省競相打造的經濟發展「新引擎」。這對服務業佔GDP比重逾9成的香港而言,無疑是良好的機遇。
事實上,自香港與內地於2003年簽訂《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其後的一系列補充協議以來,內地160個服務業分類中,已有145類陸續向港資企業開放,其中建築、創意設計、會計、法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行業收益頗豐。
以會展業為例,近年來內地幾乎每周都有不同的行業、企業赴港舉辦展銷、展覽、商貿洽談等活動,今年有跡象表明,香港會展業仍是一個大「牛市」。
在內地經濟成長中,香港服務業協助內地企業採購海外科技產品,提供環保服務,以及為內地企業走向海外提供各項專業服務。同時,香港服務業「鎖定高端」,大力發展金融、教育和醫療行業,利用體制優勢做內地同行還無法做的東西,資金流動的方向也正由過往的工業,逐步轉移至金融等新興服務業。
至於香港樓市方面,有分析認為,內地調低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對樓市而言衝擊不大,反而引發市場認為,中央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有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空間」,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對外作借貸,即有更多的流動資金在市場上「游走」,不排除會南下到港置業。更多資金的出現會推高本港資產價格,除非政府再次推出更多有效冷卻樓價的政策措施,否則樓市有可能繼續上升。
總括而言,內地GDP最後究竟是7.5%還是7.6%,或者相差幾個百分點都不重要,因中國內地仍是全世界GDP仍有可觀增長的地方,這對港商、股市及樓市已有足夠的支持作用了。
(本文轉載自2012年4月號《紫荊》雜誌,內容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