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兩個寡婦迥異命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寡婦的命運何去何從? 網上圖片

文:緩 緒

 長溪村離縣城很遠,是位於浙南山區一個交通極不便利的自然村落。全村上下不足四十戶,村裡幾乎都是同姓。也就是說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為了逃荒避亂,當初攜妻帶子躲進這條深山溝裡來的實際上只有一戶姓楊的人家。

 既然是由同一祖宗發展出的血親支系,村裡人便多少都保持著一種互助精神,不論日子是甜是苦。只是沒想在一次炸山開荒的事故中,竟使村裡的兩名壯年都同赴黃泉。為此,村子裡便同時產生了兩名拖兒帶女的寡婦。

 沒了丈夫,倒了家庭支柱,為了易於辨別,村裡人便很快替她倆改回了娘家的姓氏,背地裡總是會習慣性地稱她們為曹寡婦和鄭寡婦。

 如果相信八字,如果在出嫁前兩人都曾在家鄉佔過卦,算過命,不知對今次的事故,對日後兩人將會同時守寡這樣的遭遇是否能有所預示。只是當噩耗一旦毫無徵兆地傳來時,便已不可能再拒絕接受這一事實,任何人都不得不任由命運擺佈了。

 山村的日子本來就不易打發,更何況是在子女們尚小,家裡的老人又已無力再幫著幹活的情況下。

 一個家庭一旦失去了正勞力,生活重擔便自然落到了那兩名同時變成了寡婦的農婦身上。只是在陷入同樣的不幸後,沒想這兩位婦女的應對態度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曹寡婦因覺得丈夫是在幹活時出的事,是死於村裡的公事,由這次意外造成的損失便理應有所補償。為此,平時一遇困難便常找人幫忙,總希望自己的苦難能被分攤。不論是有關於柴米油鹽一類的瑣事,還是山上地裡,涉及到種植收穫之類的大事。

 辦理了喪事後,她除了常抽出時間來村上村下挨家挨戶地四處走動,找尋得利的機會外,還常站在村前,以便在發現有人去外面辦事時,能讓他或是她為自己捎回一點食鹽、燈油,或是火柴、肥皂一類的日用品。即便是早已無法再從身上掏出錢來,也照樣會以拖欠的方式滿足一家人的日常所需。除了善於到處向人訴苦外,還養成了愛說好話,不斷讚美別人,以便能再次求助的習慣。正因為這樣,曹寡婦的為人雖讓人覺得討厭,卻因為村裡人大都礙於面子,每遇關鍵,便總是能對她讓上幾分。於是這婦人也就因為她的能說會道,以及那種不同於眾的周旋力及游說力,而成了村裡不容忽視的焦點人物。

 忙了一天,不論得益如何,每到晚上躺在床上時,她都照樣會細細地盤算一通,為自己擬定下一步的進取計劃,惟恐忽略掉那些有可能歸屬於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總覺得自己的進取能力,比那位受著同樣煎熬的鄭寡婦強。

 從某一方面來說,人是有著共同需求的一種動物。不論處於甚麼樣的境遇,都同樣少不掉衣、食、睡眠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使人難以預料的是那位同樣處於困境中的鄭寡婦,每遇難事,卻總希望能依靠自力自行解決。因為她覺得在目前這樣的處境中,生活可謂是捉襟見肘,困難重重。而不論是誰都不應把自己的苦難當成是好事似地拿來與人共「享」。更不應藉著人人皆有的那點憐憫心而去叨擾別人,為難別人,使別人也一樣受累。因此便總是設法克服不斷面對的每一種困難,和家裡人一起,不出一聲地過起了一種不為人知的日子。

 為了節省燈油,鄭家的一家大小常摸黑做事,很少去別人家串門。為了能集中精力應對生活上的困難,一家人都很快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

 有時,即使是面臨食糧將盡時,也會事先上山找尋野菜,用少量的紅薯、苞米粉等雜糧參合著充飢。就因為這樣,久而久之反倒與村裡人產生了隔膜,彼此之間也拉開了距離。人們覺得她自恃清高,目中無人,因從不願低聲下氣地求助於人,便不值得同情。遇事時也總是有意地孤立她,視她為無法與村裡人同聲同氣的異類。而對鄭家的困苦便更是不聞不問了。

 自從發生了意外,鄭家的日子可謂舉步維艱,但思來想去地,因為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選擇,鄭寡婦便照樣保持著一份自尊,堅守著一份自信,就像是真能因為有著一份信念而生活在未來中似地。她時刻巴望著自己的孩子將來能依靠自力而有所作為。每一年,縮衣節食地,等勉強為子女交付了學費後,這身為母親的便總是不忘叮囑他們不應像別人似地計較吃穿,而應發奮學習,立志於未來。

 十多年過去了,兩家的男孩都已過了成丁之年。那些來自於母親單方面的訓育亦不知不覺地發揮出了應有的效應。曹家的兒子因總是希望能從村子裡得到照顧而逐漸養成了愛佔便宜,愛從小處著眼的習慣。為了能跟上現代人的生活水準,未及高小,便放棄了學業,進城找尋發財的機會,並很快因為偷竊而入了獄。鄭家的子女卻因學習努力,沒有依賴性,等到師範畢業後便分別在城市謀到了不錯的教職。

 子女們有了固定的收入,等兩位老人相繼過世後,鄭寡婦已不必再長期守在村裡依靠種地謀生了。她常隨同子女們一起進城,沒過幾年,便不再顯得那麼面黃肌瘦,已很難看出是一名來自山村的農婦。

 那個時時怕吃虧,一見利益便總是希望能搶在最前面的曹寡婦直到去他省探監時,才發現那個看似傻瓜,遇事不求人,多少年來總是咬著牙關過日子的女人原來並不缺心眼。有時只要把自己與她相比,便很想抱著柱子痛哭一陣。因她怎麼也弄不懂為甚麼自己一向不甘於人後,處處總是以利相計,到頭來竟沒能佔上便宜,更沒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兩個寡婦迥異命運 (2012-05-06) (圖)
熱點詞評:復仇者 (2012-05-06) (圖)
文藝天地•短載:康復日記(十) (2012-05-06)
文藝天地•試筆:我的少年時代 (2012-05-06)
文藝天地•試筆:我的少年時代一幀令人懷念的舊照片 (2012-05-06) (圖)
歷史與空間:木柵瘦櫻 (2012-05-02) (圖)
遊蹤:湄洲島散記 (2012-05-02)
古今講台:莎里洪巴與駱駝 (2012-05-02)
人文世相:子無良媒 (2012-05-02)
生活點滴:不再偏愛名山大川 (2012-05-02)
歷史與空間:神性籠罩的布衣皇帝 (2012-05-01)
心靈驛站:麻雀故事 (2012-05-01)
豆棚閒話:吃後感 (2012-05-01)
詞話詩說:It’s My Party (2012-05-01)
詩情畫意:品茶 (2012-05-01)
歷史與空間:全球化進程中的克拉克瓷 (2012-04-29) (圖)
文訊:著名畫家馮遠首辦中國畫展 (2012-04-29) (圖)
馮遠作品《今生來世》 (2012-04-29) (圖)
文藝天地•短載:康復日記 (九) (2012-04-29)
文藝天地•試筆:堵車悟人生 (2012-04-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