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特區政府於2008年成立「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該小組向教育局局長提交報告,建議實行「分拆政策」,即教科書和教材不再綑綁銷售。教育局決定於2011/12學年推行分拆,但是書商反應消極。該局於是提出自行招標出書,迫書商對分拆就範。
教育局本以減輕家長的負擔為旗幟,可以吸引輿論的支持,向書商施壓。但至去年底,教育局卻退讓,不再堅持自行招標出書,只提出鼓勵學校使用電子書等建議,這令書商意識到其較早前提出的措施是「靠嚇」。至近日書商提供分拆後的教科書價格,結果沒有明顯下降,部分更上升,引起輿論反彈。教育局隨即推出「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和要求書商送贈教師用書給學校,書商即時以撤回定價作反擊,並向申訴專員投訴教育局行政失當。
整件事的兩大政治後果:一是書商吸取經驗,認為教育局的政策只是「靠嚇」,它們只要小心處理輿論,就可向教育局步步進迫;二是市民了解到教育局堅持的「分拆政策」未能有效減低其負擔,因而大感失望。
教育局要減輕家長的負擔,挽回其信心,必須拿出決心,認真探討各種方案的可行性。其中一個教育局曾提出的方案是自行招標出書,新加坡有其成功經驗。當然,該方案面對至少以下兩點質疑:
一是會否被指干預自由市場。現時教科書出版市場是自然形成的寡頭壟斷,書商經過多年的競爭,由1996年56家減至現在的10多家。它們可以存活下來,並不是依靠任何傾斜政策而成的,而是利用其對教育政策的熟悉、聯繫網絡、教學經驗等優勢。有意進入該市場者,即使是有關知識領域的專家,一般都不具備以上優勢。加上回歸以來,教育政策變化頗大,教科書的投資風險增加。所以,餘下的書商都是身經百戰,外來者難以與其競爭。政府要改變現狀,難免打破這個自然而成的寡頭壟斷,這將是崇尚自由市場的香港的一大難題。
二是會否令教科書的質素下降。書商為了令其出版的教科書獲得學校使用,不斷推陳出新,務求把教科書的質素做到最好。若然政府自行招標出版,書商可能不斷削價以求中標,情況就如政府外判工作,大多是價低者得。
以上兩點質疑是否有力,取決於教育局的態度。若然教育局拿出決心,以有力的理據和方法回應以上質疑,在減輕家長負擔的旗幟下,仍有望爭取輿論的支持,挽回市民的信心。這是一場硬仗,但決非必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