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2年的中英談判,到1997年回歸,再到今日的回歸15周年,香港人走過了兩個截然不同的15年。5年前,《財富》雜誌終認「香港不死」,人權、法治、新聞自由猶勝當年,不過近日卻又有人提出「香港將死論」,質疑香港未來管治,將令港人再失法治、人權自由。梁振英憶說,回歸前1年,仍有人擔心離開香港後,會成為流亡分子,或有刊物因與中國立場不同而被禁,但事實是,這些擔憂在過去15年根本沒有出現過。「我認為,我們應該檢討一下,為何過去30年在這些問題上的擔憂情況並沒有出現,到現在,我們卻又繼續再提這些擔憂呢﹖」他強調,大家根本不需要去擔憂未來特區政府會做甚麼縮短港人的自由空間,這些權利既有基本法充分保障,亦是特區政府珍視珍惜的核心價值。
回歸10周年時,《時代》周刊曾描繪當時的香港是「晴天,有雲」。又是5年過去了,再論香港今朝,梁振英直言,從不會用天氣形容香港未來,因為「我們無法操控天氣,天要下雨,你也沒辦法」。他強調,香港未來掌握在香港人手中,「我們不問鬼神,問蒼生」。
發展現減速 成敗看決心
「我們在1982年看1997年,對許多『一國兩制』落實的問題,如何保住香港的穩定繁榮,心中無底。我們不知道一個國家內是否真的可以有兩種貨幣,有兩種護照,但我們堅持目標,我們做到了。」他形容,到了1997年時,「我們看問題看得比較簡單,沒有下同樣的決心」,香港的發展出現減速,因此「香港未來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決心』」。梁振英坦言,成績不會從天上跌下來,希望「香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只要下決心做好工作,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梁振英說,香港在過去15年有許多優勢和條件未能好好發揮,特別是對於內地的發展,香港人更有點妄自菲薄。但他堅信港人競爭力十足,「據不完全統計,在內地大城市長時間工作和生活的香港人有30萬,30萬是一很大的數字,我們總的勞動人口才300多萬,說明香港人是很有本事的」。未來的特區政府會全力支援在本地或內地工作的香港人,使他們有更好的發展。
近年內地人與香港人的交往頻繁,但亦帶來文化衝突等問題,人心回歸工程仍需繼續努力。梁振英不諱言,成績不是從天上跌下來的,是要通過人去做工作才能爭取回來的。他多年前曾提出「內交」概念,指的是內地與香港是「一國」之內,「兩制」之間的交往,這便是其中一個要做的工作。
做好「內交」 充分溝通兩地
「要做好內交工作,向內地人解釋清楚香港的情況,同樣地在香港亦要做這些工作,要講清楚給香港市民知道,香港與內地的基本關係為何,不能回避。」他解釋,如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但許多內地居民不理解,質疑香港人經常向國家要政策,「我在北京接受電視台訪問亦解釋過,CEPA有條文讓香港生產的貨品免關稅進入內地,但我們不會說讓內地貨物免關稅入香港,因為我們任何地方的物品入口都是免關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