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兩岸四地共294個城市中,香港雖連續第十年名列榜首,但北京、上海和台灣的台北市緊隨其後,這說明香港的競爭力已被其他城市追近。經濟學家們經過統計分析發現,世界經濟結構的每一次調整,一般都要依靠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廣、市場空間大的朝陽產業,目前的新興產業正是具有這一特性,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因此,香港宜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經濟轉型,逐步解決香港優勢收窄、競爭力持續下降存在的諸多問題,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增強香港經濟的自主性。
政府應積極主動投資
從七十至八十年代起,香港一直採用「積極不干預」政策,奉行「大市場、小政府」原則,讓市場自由發展,曾被外界視為自由市場的典範。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地掀起探討政府角色的廣泛討論。無可否認,金融海嘯暴露出自由市場的弱點,事實證明,市場會犯錯失效,市場並非萬能。經濟提速能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這是治本之方。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韓國、新加坡、台灣和香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跨入「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但此後香港在「積極不干預」政策下,蹉跎歲月,經濟轉型舉步維艱,發展速度大幅減慢。筆者認為,今後特區政府應從兩方面著手,加強政府角色。一是加強領導者角色。香港產業結構失衡,金融地產等傳統支柱行業獨大的問題存在多時,政府應帶頭加大對新興產業、創新科技的投資,促進行業發展,提高香港的競爭力。二是加強協調者角色。政府應透過稅收、補助等措施,創造公平合理的社會環境,讓港人能共用經濟成果,避免市場過度傾斜。
促進香港產業多元化
未來5年對香港的發展極為關鍵,特區政府應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力扶持和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利用香港作為開放的平台,組合國際管理、技術以及大規模高水準製造技能、內地的市場等要素,發展高增值的新興產業。雖然香港目前並不具備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的基礎條件,但在CEPA的背景下,香港通過與內地和國際的合作,依託要素創造和引入平台,經過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逐步培育起高增值的新興產業。
香港面對外圍經濟因素不明朗,歐債危機揮之不去,政府的不少政策得不到社會廣泛支持。香港未來將進一步面對不少挑戰,民生方面,面對高通脹、高樓價和人口老化等問題;經濟發展方面,轉型步伐未如理想,土地利用不足,產業欠缺多元化,均需要特區政府提出相應措施應對。應對本港經濟下滑的挑戰,特區政府需要促進產業多元化,更主動融入內地經濟發展,以增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香港不能單靠金融業生存,長遠來說,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是香港的當前急務。新加坡人口跟香港差不多,但在政府長期主導下擁有多元產業結構,既有旅遊休閒等服務業,又成功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高端產業,近年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已超越香港。
推動香港工業研究開發
不久前,來自全球四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共789名參展者雲集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展示逾千件發明創意和產品。香港代表以一部幫助中風患者恢復手部功能的機械手──「希望之手」獲頒全場總冠軍「格蘭披治發明獎盃」;另外兩項發明也獲得發明金牌。消息令人鼓舞,顯示本港發展科研的成效,且蘊藏具創意的發明人才,若能進一步加緊在「官、產、學、研」合作,加快將發明成果商品化,將有助促進香港產業多元化,帶來經濟增長。
特區政府應加強推動大學與產業的合作,因為科研成果需要善於利用,使之商品化,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當中涉及「官、產、學、研」之間的緊密合作。筆者認為,香港的大學還應加強學科與產業需求結合,爭取學有所用,提高學生就業機會,同時令更多科研成果商品市場化,並培育出科技創新企業。應該看到,內地正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香港可加強與內地的科研合作,這樣就拓寬了研究領域,甚至國防科技也可以進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