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應試教育如何消除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13]     我要評論

桂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教育為考試制度所支配,稱為應試教育。儘管長達十年的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質素,應試教育卻沒有隨著教改而收斂,近年更有所蔓延,應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應試教育能夠長期存在,原因何在?

 大學學位一向供不應求,這會成為應試教育的溫床。由於百分之十八的大學入學率多年不變,遂使芸芸眾生對學位的爭逐白熱化,甚至在幼兒教育中亦有跡可尋。不少家長為了子女入讀名校以便將來升入大學,以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操練,有的更遷入名校區。在家長的強大壓力下,許多中、小學將教學的口徑對準大學,按大學的入學標準安排課程和設置考試、考核。由於難入大學,各校只有強化考試以「催谷」學生。應試教育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只有增加大學學位,紓緩學生對學位的劇烈競爭,才能抑制它的滋長。

考試過多 壓力巨大

 考試本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能促進師生的教與學。不過,過於偏重,卻會造成消極影響,甚至使教育離開正常軌道。

 目前,本港舉行的考試和考核既多且繁,殊為罕見。除了校內固有的測驗和期考之外,還有數不清的考核或評估。每年一度的小三、小六、中三的「系統評估」是其一,考試局為中學文憑試而設的各學科「校本評核」是其二,學校為小一及中一新生入學而設的「口試」是其三。小六學生需參加的考試特別多,包括三個「呈分試」、一個「畢業試」、一個「系統評估」、一個「編班試」。中六生在四個月內參加兩至三個模擬文憑試,而文憑試又不乏一科多卷者,例如中文科和英文科,各有四種試卷,其中的口試,還須在晚間舉行,緊張透頂。要「過關斬將」,談何容易!

 設置這麼多的考試和評核,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可曾顧及師生的實際感受?可曾留意師生由於超負荷而形成的巨大壓力?可曾看到德智體群美全面教育讓位於應試教育而產生的不良後果?

為學生提供寬鬆環境

 學生要成材,不能單靠考試機器的操作。試問我們的孩子,從小學至中學跨越無數考試關卡而能「愉快地學習」者幾何?真正獲得德智體等全面發展者幾何?學生質素不應僅憑學業成績衡量,「高分低能」固然不是我們培養的目標,「學優而德缺」亦非社會的願望。何況能力的培養還需有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有廣闊的空間自由地學習和探索,從而發揮潛能和創意。考試過多,試卷過繁,反而會對學生造成困擾,使其受制於考試的框框內,難以成材。

 基於上述理由,筆者主張重新檢視現行的考試制度,從教育方向的戰略高度以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規範考試,削減那些不必要或不重要的考試項目和考試形式。這種「割愛」,並非削弱考試的功能,而是增加考試的成效,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素,因此是值得的。也許有見及此,有些教師主張刪除「小六系統評估」,以減輕小六生的考試壓力;而中學的「校本評核」又亟具爭議性,教育局表示要予以檢討,這都是好意見。經過調整,將可減少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使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關新聞
龍聲飛揚:設立副司長合憲合法合理 (2012-06-13) (圖)
頂天立地:玉石俱焚 只會令反對派惹火燒身 (2012-06-13)
揚清激濁:競爭力不進則退 香港宜發展新興產業 (2012-06-13)
應試教育如何消除 (2012-06-13)
雪泥鴻爪:慎防都市病 身心保健康 (2012-06-13)
不宜用「也門模式」解決敘利亞危機 (2012-06-13)
志強時評:兩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兩地同胞感情不斷加深 (2012-06-12) (圖)
西座內望:公民黨佈陣搶位 民主黨拉布自殘 (2012-06-12)
香港人的希望 (2012-06-12)
政經多面體:樓市風險積累 政府須有對策 (2012-06-12)
《蘋果日報》又在抹黑警方 (2012-06-12)
兩岸南海「外禦其侮」有合作空間 (2012-06-12)
指點江山:新特首建立愛國愛港政治倫理勢在必然 (2012-06-11)
凝聚民智推重組「香港速度」慢變快 (2012-06-11)
招商引資注重實效 貴州經驗值得借鑒 (2012-06-11)
政經論衡:「拉布對抗」意在「禍港亂港」 (2012-06-11)
田園快語:大埔停煤氣影響大 補償合理 (2012-06-11)
中國經濟進入「穩增長」調控通道 (2012-06-11)
西方走廊:「反省民主」暴露美國惡性腫瘤 (2012-06-11)
縱論香港:人口政策不足 缺乏前瞻策略 (2012-06-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