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智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高樓價看標準工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06]     我要評論

恆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蘇偉文教授

 近期,社會有聲音建議政府訂立標準工時,認為此舉有助提升勞工階層的生活。訂立標準工時的好處,例如僱員加班有加班費、僱員作息更平衡等等,已有不少人提出過,筆者不在此重複。筆者亦相信,有僱員的確可以從標準工時受益。然而,筆者希望大家可以從反面的角度了解更多關於「標準工時」,看看它是否「糖衣毒藥」。

工時長為始作俑者

 21世紀的香港,香港社會已步入知識型經濟,逾一半的就業人口學歷超過中五程度,從事服務行業的人數亦因經濟結構改變而持續上升,相反,工業生產則有所減少。在知識型經濟裡,僱員的生產力較難量化,而且現今科技發達,僱員在離開辦公室後仍工作已十分普遍,導致工時愈來愈長。

 還記得以前香港的戲院有「工餘場」,即是安排二輪電影在下午五時半播放,票價較便宜,打工仔仍可以在下班後到戲院看一齣電影,看完電影七時許才回家吃晚飯。新一代的香港人,很多連「工餘場」的名稱都未聽過,因為現今很多香港人在七時許仍在工作。

 為何香港人面對今天的局面?我們可先從香港的土地供應分析。自1984年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的土地供應受到限制,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但土地供應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造成了樓價愈來愈高的情況,而租金亦當然會跟隨樓價上調。

 正因如此,工資亦需要有所增長才可應付樓價及租金。當工資有所提升,僱主就自然要求僱員提升生產力,這無疑增加僱員壓力,會藉增加工時以求提升生產力。於是,在「一層壓一層」的效應下,僱員的工作時間便有所增長。

全職僱員隨時變兼職

 有社會人士認為,訂立標準工時,僱員一旦加班便需要獲得加班費。從僱員角度看,這是理所當然。從僱主角度看,一旦僱員需要加班,工資成本便會進一步上升,令成本增加。僱主要考慮的,就是生產力及回報能否亦同時得到提升。然而,有僱主或會為減省工資成本,將原來的全職僱員改由兼職僱員分擔工作,導致市場有更多兼職僱員出現。此舉會令僱員的實際收入減少,有僱員為保持收入水平維持生計,會從事多過一份兼職,對僱員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嗎?

 以飲食業為例,現時飲食業的營運成本中,租金及工資各佔四成,而食材價格則佔兩成。 一旦落實標準工時,工資成本必然上升。對於中小型食肆的經營者來說,無疑造成更大的營運壓力,經營者需要研究有何方法解決工資成本的問題,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將全職員工改以兼職聘用,而另一個極端,就是當營運成本上升到某一水平,經營者認為不值得承受更大風險,便選擇離場。

 至於由大財團經營的食肆,由於財雄勢大,更有能力及資源想辦法壓低工資成本及高昂租金,財團除了可將僱員改以兼職聘用之外,亦可引入更多機械操作,甚至將部分工序搬離本港,最後仍能在市場上生存。到底,訂立「標準工時」的最終得益者是誰?是普羅大眾?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大財團?

 訂立標準工時,表面上增加僱員收入,提升對僱員的保障,是「糖衣」,但隨韟]標準工時帶來的連串後果,標準工時會否變成「毒藥」,對民生造成負面影響?社會有必要作更深入的思考。

相關新聞
百家觀點:歐盟峰會後市場投資情緒得以紓緩 (2012-07-06) (圖)
意西兩國最受惠歐盟峰會 (2012-07-06)
內地航空股是否翻身在望? (2012-07-06)
科技世博提升吸引力 (2012-07-06)
從高樓價看標準工時 (2012-07-06)
設「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添動力 (2012-07-06)
百家觀點:歐洲再「放水」 刺激料有限 (2012-06-29) (圖)
信貸供求不配合 經濟前路難行 (2012-06-29)
港企「遇寒」 望地方政府「送暖」 (2012-06-29)
「作息平衡」政策有利吸納人才 (2012-06-29)
金磚國貨幣急貶 拖累全球復甦 (2012-06-29)
回歸15年樓市「滄海桑田」 (2012-06-29)
百家觀點:歐盟峰會短線料利好市場 (2012-06-26) (圖)
人民幣升值後遺症浮現 (2012-06-26) (圖)
基金視點:年內最大IPO致A股走低 (2012-06-26)
平衡作息有利社會經濟環境 (2012-06-26)
先天不足 A股低迷根源 (2012-06-26)
聯匯制度與三難選擇 (2012-06-26)
百家觀點:歐元區邁步建財政聯盟 (2012-06-22) (圖)
內險股存隱憂只宜短線操作 (2012-06-2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智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