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張慧
崑曲,即崑山腔曲。崑山,古稱婁縣,隸屬吳郡。元代升為崑山州,明代仍稱崑山縣,屬蘇州府管轄。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乾隆時期,崑曲以其流麗悠遠、細膩優雅,風靡文人士大夫階層,逐漸獨步劇壇,成為全國性的劇種,不只行於吳中,還傳唱到各地:向西經南京傳到安徽、河南和山西,向北經揚州沿運河傳到山東、河北至北京,向南則由杭州、浙贛一線傳到湖南、廣東、雲南至四川。
崑曲流傳到南北各地後,便開始與當地的方言和民間曲調相結合,在藝術風格上演變出多種不同的崑腔流脈,除以蘇州一帶的「南崑」為正宗外,傳播到北方的稱為「北崑」,傳播到湖南的稱為「湘崑」,傳到山西的稱為「晉崑」;此外還有甬崑(寧波崑曲)、永崑(溫州崑曲)、金崑(金華崑曲)、徽崑、滇崑、川崑等,聲各有變,腔調略同,各有其地方特色。但所謂「四方歌者皆宗吳門」,各地的崑班仍奉蘇州崑曲為正宗,也盡量延請蘇州曲師作教習。
據《萬曆郴州志》卷六「萬華岩」條記載,早在明萬曆年間,崑曲就已傳入湖南郴州。該文作者是萬曆二年(1574)新任郴州知事胡漢。胡氏在萬曆三年(1575)所作《萬華岩記》中描述:「自余之寓郴也,朱公陽卿裳則向余數數稱萬華岩云。岩在郊外三十里,景類天造。……決策於二十八日一往,且約陳一舉、李春卿及時與偕。時值冬季,積雪連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舉,一舉、春卿騎至,訝其來遲,三觴之,遂顧蒼頭作吳歈(崑曲),眾更縱飲以和」。文中的朱裳字陽卿,蘇州吳縣人,任郴州府的幕僚。他邀請知事胡漢和友人陳一舉、李春卿等遊覽郴州的名勝萬華岩,飲酒唱曲為樂,將蘇州的風雅帶到郴州。
崑曲傳入湖南後,主要盛行於湘南桂陽(今屬郴州市)一帶,長期在村鎮縣鄉演出,與當地百姓的生活、語言及民間音樂相結合,兼受祁劇的影響,形成了既雅麗又樸拙的奇妙風格。清代及民國時期,崑班培訓演員多為隨班帶徒,衣缽相傳,父教子、子傳孫,因而有「子孫班」之稱。崑班子弟講究氣度嫻雅,深受社會人士推重,幾代崑班相繼創辦,均稱為「崑文秀班」。1957年,湖南省文化局委託嘉禾縣舉辦崑曲學員訓練班,後以該班學員為基礎,1960年建立郴州專區湘崑劇團,1964年後,改名為湖南崑劇團,是全省唯一的專業崑劇演出團體。
2012年6月26至28日,為配合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為「城大」)中國文化中心課程設計,湖南省崑劇團首次全團赴港,連演三天,為城大學生及本港戲迷帶來十二齣最具湘崑特色的傳統折子戲。並配合舉辦兩場導賞講座,特請湘崑前輩藝術家向觀眾解說湘崑之源流脈絡及藝術特色。
首場演出開鑼戲《虎囊彈.山門》,是崑劇舞台上頗負盛名的一齣。《紅樓夢》中薛寶釵向賈寶玉稱讚這齣戲「排場又好,詞藻更妙」。魯智深所唱「寄生草」一曲,更使賈寶玉聽了後「喜的拍膝畫圈,稱賞不已」。劇演魯智深打死惡霸鄭屠,避難在五台山剃度為僧將近一載,一日心中煩悶,下山閒遊,見賣酒人,欲沽酒痛飲一番,但賣酒人不賣與和尚。魯智深奪酒豪飲,大醉回寺,中途練拳排悶,打壞半山亭。青年演員劉瑤軒把魯智深的醉態聲容,表演得淋漓盡致,且台風穩健、功架扎實,右腿金雞獨立長達十幾分鐘,同時連續擺出十八羅漢造型、表演「三起三落」等高難度技巧,令觀眾嘆為觀止,深得乃師雷子文之傳。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十八羅漢造型,不僅化用了祁劇《蜈蚣嶺》的技巧表演,還吸收了蘇州紫金庵宋代羅漢造像藝術的精髓,古意盎然。
《貨郎旦.女彈》,為元無名氏撰雜劇《風雨像生貨郎旦》中一折。劇演張三姑用說唱套曲「貨郎兒」的方式,向李春郎講述其父李彥和因娶娼妓為妾,致使全家遭害失散之事,春郎感泣,遂與其父和奶母張三姑相認。全折採用北曲中罕見的不同宮調集曲式的套曲,又稱「轉調貨郎兒」。清代洪昇所撰《長生殿》傳奇,〈彈詞〉一齣即套用〈女彈〉套數。本劇對演員曲唱功力的要求很高,已久不見於舞台。此次由國家一級演員羅艷女士演出,讓七百年前的劇本,完美呈現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舞台上,令人有時光倒錯之感。
《漁家樂.藏舟》是湘崑的特色劇目。劇演東漢權臣梁冀欲篡大位,追殺清河王劉蒜,誤殺漁家女鄔飛霞的父親。鄔飛霞祭奠亡父回來,發現劉蒜躲在自家舟中。問知劉蒜係帝室子孫,便將他扮作漁翁,藏於舟中。此戲為各崑團常演劇目,鄔飛霞搖槳。湘崑藝人演出此劇,根據湘南行舟特點,改用長篙撐船。劇中有三篙撐船舞姿,分別用坐盤式、斜身倚桿式和雙跪下腰式三種身段,腰肢彎得像張弓,身段優美又富生活氣息。民國時期湘崑名旦張宏開擅演此齣,被譽為「一篙抵得八百吊(錢)」。本次來港演出<藏舟>的青年演員劉娜,扮相甜美,唱作俱佳,足可令觀者遙想名旦昔日風姿。
湖南省崑劇團本次在城大的演出可謂精彩紛呈,《義俠記》、《白兔記》、《荊釵記》、《紅梅記》選折也有不俗的表現。
清代中葉開始,花部亂彈(秦腔、梆子腔、二簧腔等)勃興,與被稱為雅部的崑腔爭勝。在這場實為雅俗之爭的競爭中,崑曲日漸衰落,川崑、晉崑、金崑種種,漸漸湮滅,只在川劇、山西梆子、婺劇等地方戲曲中保存了少量的崑腔劇目。而遠處湖南郴州的湘崑,卻歷時四百年而迤邐不絕,就好像崑曲,雖聲出如絲,但裂石穿雲。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