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
近數十年,隨著不同宗教與文化接觸頻繁,在宗教研究方面愈趨流行comparative religion(宗教比較),目的是比較不同宗教的教義(doctrines)與習俗(practices)。基於類似原因,哲學研究也開始興起comparative philosophy(比較哲學)的分支。
「比較哲學」跨文化
甚麼是comparative philosophy呢?大體是:a subfield of philosophy in which philosophers work on problems by intentionally setting into dialogue sources from across cultural,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ical streams(哲學一個分科,當中的哲學家會刻意從各個不同的文化、語言、哲學源頭中尋找原始資料,並藉此展開對話)。簡單點說,「比較哲學」便是比較不同文化、語言、哲學的傳統,它因而有時也叫作cross-cultural philosophy(跨文化哲學)。
但comparative philosophy不可與另外兩個類似的哲學分支混淆,它們是area studies philosophy(地區哲學)和world Philosophy(世界哲學)。所謂area studies philosophy,即研究某個地區的哲學,例如Chinese philosophy(中國哲學)和Continental Philosophy(歐陸哲學);而所謂world philosophy,則有點集大成的意味,即在研究比較各地區的不同哲學後,建構出一個屬於全世界的哲學體系,著名的有美國學者威爾伯(Ken Wilber,1949-)的Integral Theory(整合理論)。
獨立分支 不可混淆
因此,comparative philosophy與area studies philosophy的不同之處,在於地區哲學只局限於一個地區,大多沒甚麼比較成分;而比較哲學至少研究兩個地區,而且必有比較成分。至於comparative philosophy與world philosophy的不同之處,則在於比較哲學可以視作世界哲學的第一步:先有不同地區哲學的比較,然後才談得上融會貫通、取各家之長,從而自創普世哲學系統。
初創階段 前路堪虞
相比哲學其他大多數領域,比較哲學仍處於初創期,面對的難題和陷阱也不少,例如:1.chauvinism(沙文主義):此字本指極端的愛國心,引申指各種自以為最好的心態。在comparative philosophy中,指的是哲學家很容易以為自己所屬的哲學傳統最好,而認為其他民族或文化都有所不及,因而未能真正領會到它們的精彩之處。2.incommensurability(無法比較):這跟沙文主義有點相反,認為不同哲學傳統根本大相徑庭,因而無法比較;但若真的如此,比較哲學便自毀了長城。3.scepticism(懷疑主義):這跟上述一點頗有關係,強調沒有獨立的準則去決定不同哲學傳統孰優孰劣,於是一切都不可知,一切以懷疑收場。
因此,comparative philosophy的前景未必光明,但似乎值得一試。
逢周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