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伯偉教授 。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
今年是杜甫誕辰1300年,南京大學文學院張伯偉教授,特意訂定「杜詩在東亞文學中的地位」作為在中國文化中心演講的題目之一,以另一種的方式來紀念杜甫。今人一般對杜甫這位詩人的名字和生平都不陌生,對於他貴為「詩聖」這個文學地位都沒有異議,然而,杜甫「詩聖」或「詩史」這一名號是否一開始就有呢?他的詩歌在東亞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等國家的地位又如何?其文學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
東亞文學,在空間上主要包括中國、韓國、日本,這次的講座內容旨在打破國別、民族和語言的限制,在更廣泛的範圍內討論文化現象。
中國文學史上的杜詩
今天,大家都說杜甫的詩作是集各家的大成之佳作,其實他在世時,雖略有名氣,但地位不高。就文學評論的角度出發,若要看文人的作品是否受重視,最直接的是翻查他的作品進入選本的數量,收錄的數量越多表示他受歡迎的程度越高。但綜觀現存的唐代詩選,幾乎沒有一本選錄杜詩。另外像《琉璃堂墨客圖》,它是唐代一部重要的詩學文獻。琉璃堂是文人聚會的地方,而墨客指的是詩人。在該文獻中,王昌齡是詩天子;李白是詩宰相;王維是詩大夫,但杜甫只是排名第十三。當時,杜甫自己也自歎:「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他說自己非常用心於詩作,卻苦無懂他的知音人,在文壇中沒有公認的地位。
一直到杜甫逝世大概十年後,他的名氣才漸漸地變大。元稹說:「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這時杜甫得到大讚美,此乃杜甫地位的一起。但到宋代,他的名氣開始回落,因為某部分的詩人不喜歡杜甫的詩作內容和風格,如楊億,他甚至賤稱杜甫為「村夫子」。歐陽修也不喜歡杜詩,他在《李白杜甫詩優劣說》認為,李白的詩比杜詩較多元化,但若單就某一方向的內容或風格而言,杜詩也是出色的。
到王安石的時代,杜詩的典範地位才真正地建立起來。王安石認為杜詩不論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是「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也。」除了王安石以外,當代還有許多人極力推崇杜詩,如蘇軾、黃庭堅等。他們三位對杜詩的內容、風格、句法,以及杜詩中的思想都極度推崇,是非常全面的評價和讚美,這時候,杜詩的地位可謂堅不可摧,以至於各私塾都傳授杜詩,它的地位類同於《孝經》、《論語》、《孟子》等經典,每位學子都要背誦、學習。
日本文學史上的杜詩
杜甫的詩集早在九世紀時已傳入日本。文學方面,唐代之於日本是先進的國家,所以當時的日本政府會安排僧人、學生到中國留學,學習中國文化和禮儀。日本人對中國文化非常欣賞,尤愛閱讀中國的書籍。當時來華的日本人,都必定購買大量的漢文抄本回日本,其中也有杜甫的詩集。
日本的文學史主要分為三個時代:平安時代(以貴族的文學為主)、五山時代(以僧人的文學為主)、江戶時代(文人的文學)。在平安時代中最受歡迎的唐代詩人不是杜甫,乃是白居易。當時的選本如《千載佳句》,只入選了六聯杜甫的詩作,白居易的作品竟達五百七聯。
到了五山時代,隨著宋代文學及批評文獻的傳入,白居易的文壇典範地位漸受動搖,杜甫的地位在這時則開始上升。隨著閱讀的頻繁和受眾的增廣,禪林中也興起了講解杜詩的風氣。《翰林五鳳集》卷六十「支那人名部」以杜甫為吟詠物件的作品,也多至二十二題五十一首。 但杜甫還沒有獲得獨尊的文壇地位。
江戶時代是杜詩盛行的時代,大概是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大量杜詩的注本傳入日本,如盧元昌《杜詩闡》,元祿七年傳入;仇兆鼇《杜詩詳注》,寶永七年;《杜律意箋》,正德元年;享保二年;楊倫《杜詩鏡詮》,弘化元年等。對杜詩的閱讀和註釋風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是杜甫僅僅作為一段時間內的文壇典範,還不足以成為至高無上的最高典範。
現代學者吉川幸次郎,他不但對杜詩迷戀不已,更是極力地推舉杜詩,他絕對是讓杜詩在日本成為典範的重要推手。他更說自己是為了拜讀杜詩而出生的。他對杜甫和他的詩作有以下的評價:中國文學中最出類拔萃的作品便是唐代杜甫的詩作;杜甫不僅是唐代詩人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今以來最偉大的詩人,是中國詩的完成者。這樣的評價奠定了杜詩在日本的典範地位。當然這跟吉川幸次郎自身的文學地位和名氣有關,他在研究中國文學這一個專業裡享有很高的地位。
朝鮮半島文學史上的杜詩
杜詩在朝鮮半島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用申緯《論詩絕句》中的一句話作總結:「天下幾人學杜甫,家家尸祝最東方。」「東方」即是朝鮮半島,意思是模仿杜詩最多的地區是朝鮮半島。杜詩在朝鮮半島享有獨尊的典範地位,它在朝鮮半島文學史上也是歷時最久、影響最廣、印記最深的。但杜詩在朝鮮半島的文學史上,也不是一開始便有此影響。高麗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宋元時代),當時最高的典範是蘇東坡,當時科舉的考題多用他的作品。
到朝鮮時代,杜甫成為崇高無比的文壇典範。主要原因是杜詩受到當時的王室的極度喜愛,故此杜甫的詩集在當時有大量的翻刻本,絕大部分杜詩的翻刻本及新撰都是在王室的主導下完成。因此,讀杜、擬杜、集杜的風氣盛極一時 。
結語
東亞文學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類型各異的典範,有些屬於整個漢文學世界中所共有,有些則是存在於某些地區或某個時段;有些典範的意義是共通的,有些則產生了一些變異。
在中國,其典範地位的形成取決於文人審美趣味的變化,而文壇領袖的個人審美往往會影響到一個時代的審美。在日本,其典範的地位是由學者以學術史的專業眼光來衡量。而在朝鮮半島,其典範地位的形成與君王的直接推動有莫大的關係。朝鮮半島自高麗朝始,文學創作的主體便是士大夫官僚階層,文學的作用也突出表現在政治方面。杜詩的風格與此甚為契合,杜詩會成為文學上的最高典範,似乎也是勢在必然的。審視杜詩在東亞三國文學史上的典範地位,因其形成的方式不同,所以結果也有差異。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