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編按: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資產,它的價值,可體現在創意產品上,也可以延展到生活態度與精神價值層面。恰巧今年「台灣月」帶來一班台灣小農及文創者,展示他們由創意生發出的生活美學。本系列將深入台灣與本地文創產業的各個區塊,探討兩地的文創現狀、生活方式,及年輕人如何善用創意實現夢想和表達其生活態度。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要回歸鄉村,當一個農夫,你可能會覺得他瘋了。城市人對「農夫」這個字眼有點敏感,很多香港人對耕種文化也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偏見。
今年「台灣月」,一群有機農夫來到香港,在「微光生活綠市集」裡展現他們與土地共生共融所種出的甜美果實與「慢活」的價值觀。他們從原鄉的泥土裡汲取養分,以雙手琢磨出台灣的美好,一米一花一醬,皆體現出台灣最古老純樸的原鄉味道。
策展人賴冠羽說,小農們對香港人來說是奇異的,是一個很特別、衝擊力十足的經驗。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攝(部分):黃偉邦
當台灣小農遇上快速走在城市裡的香港人,會迸發出甚麼火花?
根據冠羽的說法,這次來到香港的六個小農都各有特色,種米種花種梅種茶葉,他們都利用不同的農法達到有機種植的目的,然而大家都有一個信念──以不破壞土地為前提,以在地生產減少碳足跡為最終目標。
餓不死就好
你會好奇,當農夫真的能養活自己嗎?在場的都是十分成熟、有固定客源的小農們,但他們也只會笑著告訴你:「餓不死。」他們當中有些只花了三年便已經讓農場走上軌道,有些卻用了八年、十年,現在才小有成果。如果他們選擇做一個普通的農夫,用除草機、化學肥料,就可能不用吃那麼多苦,只是小農們的理想比我們想像得高,他們堅持以最友善的方式對待腳下的土地,從對農業一無所知,到今天略有小成,已經感恩滿足。
冠羽說他們的理想很高,無論是自我要求或精神與理念都非常高,寧願餓死也不願屈服於現實。「當生活真正需要的你都有了,從沒有錢到有1萬,你覺得很重要,然後到10萬100萬1000萬時,你發現其實1萬塊就可以養活自己,它(金錢)與你的快樂不一定成正比。」
之所以接觸到這批小農,是因為「花蓮好事集」這個在地平台,冠羽是市集的顧問,很了解來市集擺攤的小農們的背景。「他們很多人邊做邊學,需要時間去了解土地的特性,」因為每一塊土地都不一樣,要知道它適合種甚麼東西。
提倡慢生活
不以賺錢為生活的指標,所以小農們的業務即使再好,也只能養活自己和家庭,但他們說:「只要把慾望降到最低,沒甚麼是過不去的。」當他們走過瓶頸,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訂單也愈來愈多時,他們也不因為需求比供應大而過度開墾土地,因為他們知道人與生態之間的平衡才是最關鍵的,所謂的價值不是用價格來衡量的。
「花朵從土上長出來」,冠羽如是說。急功近利的生活態度不見得能過更加美好的生活,小農們感念土地之恩,反而放慢腳步,過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慢,不是指動作緩慢,而是心態上的慢,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快速的工作、快速的節奏為我們省下了很多時間,但生活沒有變得更好,人反而愈來愈浮躁,這也是為甚麼冠羽推廣「慢活」精神。
慢慢地生活,按自然的規律耕種,因而台灣的農業發展愈來愈蓬勃,小農精神也備受重視,因為這是城市的內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