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琦
到飯館吃飯,人們大都會要一碟炒油菜,作為平衡魚肉的蔬食。飯館選用的蔬菜,從春末至初冬,七八個月的時間裡,蕹菜是最主要的選擇。一來蕹菜在南北各地普遍栽植,是夏秋時節的主打蔬菜,另外也因為蕹菜的口感柔嫩,清香爽脆,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蕹菜是所有蔬菜當中別名最豐富的,有十幾種之多,或喻其形,或喻其狀,不一而足。如「空心菜」、「通心菜」、「竹葉菜」,是根據蕹葉如柳、莖長中空的形態命名。湖廣四川一帶,蕹菜又被稱為「籐籐菜」或「過河菜」,是渲染水田裡的蕹菜,莖柔如蔓、絲來線繞的情狀。蕹菜分為水蕹和旱蕹兩類。水蕹是鄉民以篾為欄,令蕹菜漂浮在水面上生長,形成一塊塊無根的「浮田」,其籐莖有時可達一米多長。《本草綱目》曰:「蕹菜能節節生芽,一本能成一畦。」指的就是水蕹的籐蔓無根,能夠纏繞互生,看起來一畦蕹菜就像是同一根籐莖長出來的一樣。
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明末清初,廣州西郊一帶多為池塘,當地人或養魚,或種植菱角、蓮子、慈姑,但最多的是栽種水蕹。因為蕹菜極易生長,無須過多人力照管,亦無須施肥,並能改善池塘的水質,浮田下面還可以繼續養魚。屈大均有詩讚曰:「上有浮田下有魚,浮田片片似空虛。撐舟直上浮田去,為採仙人綠玉蔬。」在當時,廣州西郊的浮田不僅是鄉間一景,蕹菜也被視為是蔬茹之珍。而如今,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少地方的水澤池塘已大大減少,已罕有浮田,蕹菜也多為旱地栽植的品種了。
每年三四月份,就有趕早市的蕹菜被作為「時新」推出,水嫩嫩的莖葉,碧綠如翡翠,很能勾起人們嘗新的意願。買了回去,拍幾粒蒜子下熱油爆香,再投入蕹菜以猛火煸炒,臨起鍋前淋上少許蠔油和腐乳汁,就是一碟佐膳的清爽好菜。一筷子下去,叉起一大把塞入口中咀嚼,在味蕾充分感受莖葉的柔滑嬌嫩之後,再順喉而下,那感覺,就別提有多舒爽了。
美食家蔡瀾吃蕹菜,喜歡將之灼熟,然後舀一勺豬油淋在上面,待融化後拌勻而食。不過,這種「重口味」吃法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的。一些愛美的女孩,是借蕹菜來達到節食的效果,吃飯時,到街頭小店要一碗燙菜。小販將一小把蕹菜投入沸水中灼熟,撈出濾乾水,添上少許腐竹、花生和酸筍絲,最後舀入一勺螺螄湯。翠綠的蕹菜,被浸泡在紅彤彤的螺螄湯中,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很能喚起食慾。吃起來,淡淡的蔬香又混合著螺螄獨有的清鮮,滋味十分濃郁,既能哄飽肚子,又可保身材無虞。
普通而有親和力,也正是蕹菜受人歡迎的魅力之處,既可以重口味,也可以小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