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在曲靖時,我們原計劃到其西北部會澤縣的大海草山看牛羊和蒙古包,但因為下雨,則改為去逛了古城,卻有另類收穫。
今日會澤的鉛鋅礦產量居全國第六,鍺產量更居全國之首,卻以農畜牧業為主,乃省級牛羊豬肉、馬鈴薯基地。山區種滿油菜花、玉米、馬鈴薯(當地人叫洋芋——意為外國來的芋頭)等,馬鈴薯更是主食,當我們停車小休時,農民兜售的幾乎是不同顏色的「烤洋芋」。
走進古城,真是土氣十足,腳下是拙樸的石板街,眼前是簡陋的土牆瓦屋,批盪剝落,市集賣的都是土特產,尤其各種菌類和野菜,人的裝束和面貌也土裡土氣……但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遊客眼光看來,「土」倒成為另一種風情和味道。
這些以「重點民居」而受到保護民間土屋、商賈宅第不但構成古城獨特的景觀,也承載著會澤曾經的輝煌。原來,這個全國貧窮線以下的縣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早在明清時期,當年的東川府(今日會澤)已是滇銅最大集散地和加工、鑄幣中心,有「銅都」或「錢王之鄉」稱謂。因為這裡有中國最小的五銖錢和世界最大的銅錢「嘉靖通寶」,被列為健力士古錢幣之最的這枚方孔圓錢重四十一點五公斤,厚三點七厘米,直徑五十七點八厘米。
「真錢王」現保存於會澤鉛鋅礦檔案館內,但在會澤公園內有一個放大三十九倍的仿造雕塑,一條百二米的彩虹橋斜穿錢幣方孔,遊人可以從「錢眼」中穿過。古城銅氣處處,連街燈、街名、門牌、井蓋和日常用品都離不開「銅」。
如果說銅商文化印證了今日貧窮的會澤曾有一段繁榮的日子,那麼,清朝十省八府興建的會館則記載了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由於採銅鑄幣和運銅等,會澤當年吸引了各方商賈,這些外來客為了聯誼,建起了具家鄉特色的會館、寺廟,其中以縣城八大會館著名,名為江西、湖廣、貴州、雲南、江南、福建、陝西和四川。其中江西會館、湖廣會館保存尚好,遊人可以自由參觀。而民國時期的滇系軍閥首領唐繼堯故居也值得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