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劉震雲:用笨辦法對抗遺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劉震雲。攝:梁小島

 約20年前,作家劉震雲回到老家河南延津縣,採訪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災民後代。他問起自己的外祖母有關1942年發生的事情,外祖母問,「1942年是哪一年?」「就是餓死人的那一年。」劉震雲說。「餓死人的年頭太多了,你到底說的是哪一年?」

 後來,這段對話收進了他的報告體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裡,也成了電影導演馮小剛的新片《一九四二》的結尾。

 遺忘是災難的天敵。但多年後,劉震雲和馮小剛似乎找到了對抗遺忘的特效藥方,同時,也發現了民族生存的深層秘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場地提供:朗廷酒店唐閣

 為了拍攝《一九四二》,身為該片編劇的劉震雲和導演馮小剛,決定親自上路,從物理空間上和那段歷史裡的人物相遇。他們分了幾條線路,一條是河南災民的逃荒路線,從河南、山西再到陝西;一條是1942年日本進攻河南的路線,還有一條是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新聞追蹤,「日本軍和災民的路線基本相同,白修德為了新聞報道,和災民走的方向相反。此外,還有一條路是蔣介石的,從重慶到開羅參加國際會議。」劉震雲對記者說,「把這幾條路走下來,有個極大的好處,就是那些逃荒路上的人物自動產生了,比如老東家、花枝、瞎鹿、栓柱,以及9歲的劉寶和2歲的鈴鐺。」

 1993年當劉震雲完成《溫故一九四二》的小說後,還特地參加了一次論證會,討論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可行性。「有很多有名的權威人士說,這種調查體小說不具備電影的元素,沒有生動的故事,沒有情節和細節,沒有起承轉合的節奏,無法改編成電影。但小剛說他一定要拍。」那時他也覺得拍不成,此前他和馮小剛只合作過一部電視劇《一地雞毛》,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知道影視的創作規律。

 「我後來想,小剛一定看到了電影之外更重要的東西。他說,他特別喜歡小說裡的幽默味道。用嚴肅態度拍嚴肅題材,已經有《辛德勒的名單》,用幽默對待嚴肅的電影還沒有。」

 劉震雲講了一個段子,比較外國人和中國人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一個歐洲人或美國人一定會問,我為什麼要死?政府為什麼坐視不管?但河南人在臨死前給世界留下了最後一次幽默:老張要死了,想起了3天前死的朋友老李,覺得自己比他多活了3天,值了。心無抱憾。

 這種對待死亡的詼諧令他在採訪災民後代時,受到極大震撼。「為什麼要用幽默對待死亡嚴峻的主題?因為嚴峻的事情發生得太頻繁了。」他翻出歷史資料,從有文字記錄的東周一直查到1942年,河南旱災的紀錄頻繁,「當災難成為家常便飯,就會遺忘。但幽默,就是這個民族生存的秘笈。」

 他自己也是遺忘鏈條上的一環。寫《溫故一九四二》,是在他的寫作體系之外。90年代初,他的好友、《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錢剛打算編一部20世紀中國的災難史,一百年中,每年找一個。1942年的河南旱災成為該年的代表,錢剛找到河南人的他,囑他寫河南饑荒。他沒聽說旱災,更不知道有300萬人因此死亡。「300萬人對我來說只是數字,沒什麼概念。但錢剛給我說,一個奧斯威辛集中營才死了100萬,河南旱災的死亡人數相當於3個奧斯威辛集中營,這時我才受到震撼。」但回到家鄉,鄉親中記得此事的人已不多。

重走逃荒路

 當年逃荒的人是什麼樣子?他們的思維狀態和邏輯又是怎樣的?劉震雲和馮小剛一路開車,有時下了車,乾脆就走個大半天。這一走,戲中的台詞和節奏都有了。「我們吃飽了飯,身上又沒有背東西,走一上午還是很累的。但那些沒吃飽的人,還有家當,走得就更困難,一天走不過20里路。你會發現,電影台詞都不密集,每人說話都很短,因為身上沒勁,要省力氣。」

 拍戲的時候,劇組要求演員不吃飯,從外形上要像個饑民。也是第一次,全體演員推掉其他的檔期,一心一意在拍片現場泡了半年。「那種飢餓的狀態是真的,裝不了。那些明星就自然的忘掉了以前的表演風格。觀眾看的時候,也能覺得真實。」主演之一、飾演老東家的張國立有次給劉震雲抱怨,嫌台詞還是太長,「他說因為他餓得說不出來。」

 劉震雲他們還掌握了災民的思維邏輯,這是讓影片人物立體而深刻的關鍵。「在我小說裡有一個人物,認為他自己逃荒最不值。他帶家人逃荒是為了讓家人活,但逃到潼關時,家裡人都死了。他就想,為什麼要逃荒?不逃荒的話,全家人能死在一塊,現在一家人死得七零八落,早知道就不逃了。這種悖反的哲學思維,就構成了老東家形象的主要來源。」

復原歷史的有機體

 真餓肚子,真用雙腳走,劉震雲稱之為是「笨辦法」。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劉震雲他們的創作野心都很大。既要重新復原歷史真實,又要超越歷史局限,跳出來看到當時的世界情勢。所以,除了訪問災民後代,劉震雲又泡國家圖書館,通過當時的報紙尋找公眾的角度;他還閱讀了美國記者白修德的傳記《探索歷史》,大量查閱了美國駐重慶大使的論著及美國官方文件。這一切,構建了電影裡豐富又層次多元的視角和聲音,從微觀到宏觀,宛如一個鮮活的生命機體。

 也有輿論批評影片因照顧的面向太多而流於表面,「但只專注老東家一家人的命運,讓人從頭哭到尾,這不是我寫作的目的。我想要給大家看的是,災民、日本人、傳教士、新聞記者,甚至蔣委員長、羅斯福總統、斯大林等,他們怎麼就共同做了這一盤雜拌粥?這之間的關係和結構是荒誕的、幽默的。」

 過去的幾天,劉震雲和馮小剛劇組跑了好幾座城市參加放映,所到之處,觀眾的熱烈反響成為他們最大的欣慰。「世界上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劉震雲說,「就是不耍小聰明,相信自己笨,用笨辦法做事。注重細節,一點一點做,事情就能做起來。很多觀眾說,像這類直接反映中國人人性,反映中國被遺忘的角落的電影,以前是沒有的。恰恰是這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裡,藏著民族生存的秘史。」

 臨近電影結尾,心如死灰的老東家遇上失去親人的小女孩,小女孩乖乖地喊了他聲「爺!」,從陌生人瞬間成為互相拯救、生命相依的親人。作為該片不多的溫暖,依然搖曳在散場後觀者的心中。

相關新聞
劉震雲:用笨辦法對抗遺忘 (2012-12-07) (圖)
影音館:Premium Rush——飆到死! (2012-12-07) (圖)
畫外音:「同志」家庭的倫理情 (2012-12-07)
二手好碟:《黑社會2之以和為貴》揭示社會真理? (2012-12-07) (圖)
少年Pi的結局 (2012-11-30) (圖)
幕後花絮: (2012-11-30) (圖)
銀幕短打:後發制人——王家衛的魅力 (2012-11-30) (圖)
視事追擊:新常態 VS 「同志」拍檔 (2012-11-30) (圖)
影訊 (2012-11-30)
北歐獨立電影 科幻片的新嘗試 (2012-11-23) (圖)
影訊:戲曲電影之女扮男裝 (2012-11-23) (圖)
影碟別注:《普羅米修斯》藍光解謎 (2012-11-23) (圖)
影音館:《奪命無聲》——型格配造作 (2012-11-23) (圖)
《贖罪》母親的報復/贖罪 (2012-11-16) (圖)
銀幕短打:真正的新意在哪裡? (2012-11-16)
最新影訊 :「鮮浪潮2012—國際短片展」即將開幕 (2012-11-16) (圖)
影人影事:電影字幕何處來 (2012-11-16) (圖)
有關男旦的影像紀錄 (2012-11-09) (圖)
影音館:《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人工情感 (2012-11-09) (圖)
流金歲月:章國明與《邊緣人》 (2012-11-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