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松
國教風波之後,國教陷入低潮。關注此事的人似乎不多。諸如房屋、扶貧、老人津貼等問題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即使教育方向,也只著重於小班教學和「殺校」問題。教育局讓各校自決國教成科,並擱置了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其後再沒有人對國教表達意見,各校亦一片沉寂。
國教何去何從?是否讓其自生自滅,政府撒手不管抑或承擔推動之責?這都是當前必須回答的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是:國教具有重大意義,在任何時期都要認真地開展。早前出現了風波,更要堅 決推行,因為這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需要和市民的願望,誰都阻擋不了。
看看電視,翻翻報章,聽聽電台,來自我們祖國的消息源源不絕,有如潮湧,直迫而來。在國際上,「中國因素」成了世人熱議的話題。中共十八大的前前後後,舉世矚目,香港亦不例外。這關乎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香港的前途命運。我們認識國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切身需要。偏偏有那麼一小撮人要在此刻搞「去中國化」,為此瘋狂反對國教,這不是螳臂擋車嗎?
明乎此,便應打消顧慮,認清反國教者的面目及其騙人的伎倆,審時度勢,擴闊視野,掀起一個認識國情的熱潮。作為學界,更要自覺地、主動地推行國民教育。
特區政府推行國教,責無旁貸。前兩屆政府對此均表了態,本屆政府應再接再厲,繼往開來。若視國教為包袱,國教風波平息,便鬆了一口氣,只要讓學校自決國教,政府便毋須承擔責任,市民對此是不會認同的, 但願這只是人們對政府的一種誤解。政府若要消除這種誤解,必須付諸行動。
現在不少教師對國教採取觀望態度,有人說這是「謀定後動」。他們一看形勢的變化,觀察家長和學生對國教的接受程度;二看政府的政策,觀察政府是否仍然承擔責任,主導國教。形勢是有變化的,來自祖國的訊息越來越多(此乃必然的趨勢),港人對認識國情的要求則越強,誤信國教是洗腦的人便越少。政府明確宣示推行國教的政策不變,並且為此作出系列的具體部署,當能激發教師在學校開展國教的熱情,國教因而得以全面鋪開。事在人為,特區政府的態度和政策,無疑是國教成敗的關鍵。
有鑑及此,筆者提出下列建議:
(一)在特首施政報告中作出論述,表態承擔推行國教上的責任,並掃除學校的有關疑慮,
(二)教育局對多年來推行國教,特別是早前產生的國教風波作出全面、深刻的檢討,汲取教訓,堅定信念,加強與學校的溝通,為進一步推行國教創設條件。
(三)為了落實國教,教育局內有需要成立專責小組,對國教作出全面的規劃。
(四)特區政府增加資源,支援各校以及各國教團體的國教活動。
(五)加強香港師生與祖國內地師生的交流活動,務使這種活動普及化和恆常化,為此可考慮設立「香港學生參觀訪問內地基金」。
(六)各校恢復原來行之有效的國教形式和國教活動。那些長期堅持愛國教育的學校尤應排除障礙,帶頭推行。
(七)傳媒應重視國教的報道,帶出正面的訊息,使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家長﹚對國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此外,對中國內地多作正面報道,扭轉「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的偏向。
(八)對反國教的言論行為 ,政府及各界人士應敢於批評駁斥,對那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尤應揭破, 以正視聽。
推行國教,義不容辭。政府帶頭,人人有責。持之以恆,必有佳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