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安 國民小先鋒會長
早前國民教育風波中,國教科被反對人士稱為「洗腦」,即使支持者提出充足理據,反駁這是無稽之談,包括互聯網資訊自由流通,市民教育程度高等,不可能出現所謂「洗腦」!但反對人士仍堅持己見。在反東北新市鎮發展的集會中,更有人高舉龍獅旗,假「高度自治」為名,以挑撥兩地關係為手段,來宣揚「港獨」思想。筆者感到最痛心的是,為甚麼上述不義之舉,卻能吸引到一些年輕人參加,年輕人是社會未來支柱,他們所受的教育中,有關認識中國的課程方面,究竟出現什麼問題?
資深教師何漢權先生指出,教育局2000年取消中史的必修科地位,已經「革中史的命」。清朝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先生曾說,「欲亡其國、先滅其史」,香港學校的課程中,缺乏國史的培育,加上教育當局沒有積極提倡中國文學科,學生缺乏體會中國文化優美的一面。這些都是無形中,在文化上「去中國化」。筆者很想知道,當年推行上述政策的目的何在?當社會上出現反對聲音時,教育當局如何回應及跟進呢?教育當局又有沒有跟進及評估,這些政策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方面,造成哪些破壞性影響呢?
中國歷史科大有必要
很多流行的電視劇及電影,均取材自中國歷史的故事,影片的主角將歷史人物重現觀眾眼前,留下深刻印象。近者,有《大太監》電視劇熱播;遠者,則有《武則天》、《三國演義》等。為什麼教育當局不善加運用,以歷史人物及事件作為切入點,以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及處事能力呢?在「中國歷史科的課程綱要」中,已經列明「讓學生具處事能力、建立優良品德」為目標。
為什麼電視劇歷史人物能深入民心?筆者在一個內地電視節目中,得悉美國國防部每年均邀請拍攝太空電影的導演,一同開會交流意見,以參考導演們的創意,來設計日後的戰機或武器。教育當局亦可以參考外國做法,邀請歷史電影的導演們來提供意見,以調整課程範圍,增加生活性及趣味性。教育局是帶領香港教育發展的機構,應該將良好的中史教學方法,推廣至全港學校,包括將這些方法拍成短片,方便教務繁忙的老師們吸收。此外,鼓勵播放《大國崛起》、《走向共和》、《百年中國》等紀錄片,這是一個很有效及富趣味性的學習方法,其中《大國崛起》更能刺激學生比較中國過去的落後與西方強國的繁盛,以培養學生認識真實國情,負起復興中國的使命感。
萬千學子及家長均希望從歷史人物中得到啟發,希望教育局能體察他們需要,立即將中史列為必修科,並且調整課程,增強生活性及趣味性,令香港歷史教育的氣氛,穩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