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旗艦視藝展看本土視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

 由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年度旗艦視覺藝術展,一直是推動當代亞洲藝術的重點節目。該項目踏入第四個年頭,今年由藝術中心和新加坡策展人合作,打造了一個奇異有趣的空間,探索都市中人日常生活的經驗。這場名為《Of Human Scale and Be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的旗艦展中,梁美萍和吳鋌灝兩位本土藝術家,分別帶來了錄像裝置和機械動力裝置。而透過這場展覽,我們或許能更好理解,香港視覺藝術需要怎樣的策劃、推動,及配套資源。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莫雪芝

 當你看到一塊黑色膠袋在空中徐徐浮動,發出猶如在風中飄搖的細微聲音時,會否聯想到電影《美麗有罪》中膠袋飛揚的段落?

 這是備受注目的新進藝術家吳鋌灝的最新作品《黑雲2》。幼細的鋼絲將膠袋懸垂下來,並由機動裝置控制。運用機械動力去創作裝置的藝術家在香港並不多,吳鋌灝雖然2008年才從中大藝術系畢業,但在用機動結構結合現成物模擬「自然律動」方面,卻已積累不少創作經驗。他並不認為自己算真正的「科技」藝術家,相比同期正在K11展出的來自台灣的數位科技藝術,他坦言自己的作品「太low -tech」。

 「我只是用一個馬達,用最基本的機械控制作品運動。但台灣那班藝術家相當high-tech,他們的作品牽涉到複雜的編程控制。」同時,他也指出:「台灣這方面的發展要比香港多元許多,且他們有專門的數位藝術中心支持,香港沒有。」吳鋌灝當初初畢業時沒想過專門做機械動力裝置,後來一點一滴在這個領域摸索,自學機械知識的書籍還是從台灣買來的。「或者上Youtube去找。相比台灣新媒體藝術那種成熟度,香港還差很遠。」

 在香港,視覺藝術並無細化分類,只是籠統被定義為一個大的類別。而大學中讀fine art也不會教「新媒體裝置」的建構或技巧,吳鋌灝說:「我在學校前兩年反而是學水墨畫油畫、學書法,不太能學到自己想學的內容。」他也想過去讀個工程學位,但Engineering的課程設置又與藝術創作無關,於是唯有靠自己揣摩。

創造「經歷」與「對話」

 香港藝術中心從2009年便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旗艦視覺展,今年則加強了「互動」體驗。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認為,重要的是怎樣讓人從展覽中獲得一種「經歷」。她說:「古時名人雅仕遊歷山川後,會在自家花園中重構當時情境。所以我們也希望通過建構『經歷』,讓觀眾有更深刻的反思。」

 與此同時,「對話」也至關重要。「梁美萍的錄像裝置作品中,就經過追蹤觀察,呈現出了她眼中亞洲不同城市的面貌。」不同時空出現在同一件作品中時所碰撞出的衝擊,本身已有足夠獨特性。而吳鋌灝的作品,則選用人們絕不陌生的黑膠袋,令人們「體驗」到,藝術完全可以和日常生活進行對話、構成互動。

 林淑儀認為,視覺藝術可以通過許多方式進行展示。「若然本土可以有更多電子工業或是商界的支持,新媒體藝術家就會有更多試驗的機會。」一件好的藝術品,一定需要經歷不斷試驗。「他們需要資源去支持他們的想法,也需要更多展示的空間。」

 但她指出,不可能只依賴政府。一個健康的視覺藝術發展生態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中介機構和大專院校的支持。而香港藝術中心扮演的,正是中介機構的角色。「我們所提供的平台,不只是舉辦展覽,更要培養觀眾,並通過香港藝術學院培養新一代藝術人才。我們希望在做展覽之餘,能讓普通觀眾有所收穫,能通過導賞讓中學生接近藝術。」真正好的藝術,不該曲高和寡,而是深入淺出,讓各個層次的觀眾都能萌生興趣。

視覺藝術環境需要穩定發展

 西九大力投入的M+項目、每年5月的art fair,都在令本土觀眾更為了解視覺藝術——當人們因為西九事件對藝術產生興趣時,當人們因為藝術品的昂貴售價而感到好奇時,恰恰是最好的時機去令他們意識到:藝術在生活中扮演怎樣的重要角色。

 林淑儀表示:「香港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視覺藝術環境,需要一個健康的生態。」而這需要官方、藝術團體、藝術家去做,也需要觀眾的認同。政府的財政支持很重要,但民間的財政支持同樣重要。「而作為中介機構,應起到的平衡作用則是用有限的資源,創造藝術展出平台、幫助藝術家探索路向,以及推動藝術教育。」這樣的配套工作才能保證視覺藝術真正展示出豐富的面向,且後繼有人。

相關新聞
從旗艦視藝展看本土視藝 (2012-12-25) (圖)
誰的西九?誰的藝術? (2012-12-25) (圖)
警惕目前視藝發展的缺失 (2012-12-25) (圖)
故事島 回。家 (2012-12-21) (圖)
敢觀舞台:舞吧舞吧舞吧 (2012-12-21)
《藍花花》營造出舞台美感 (2012-12-21) (圖)
拿甚麼推動「視覺藝術」?(上) (2012-12-18) (圖)
「他山之石」:台灣的「視野」 香港的「缺席」 (2012-12-18) (圖)
「借鏡」——台灣政府給予哪些扶持? (2012-12-18) (圖)
「借鑒」——尚有哪些不足之處? (2012-12-18) (圖)
回望本土:從「物質」與「藝術」的互動談起 (2012-12-18) (圖)
飛利浦之聲 改變古典音樂的半世紀 (2012-12-14) (圖)
雷雨和拉威爾 (2012-12-14) (圖)
巴士也藝術——張址鍵談本港藝術巴士 (2012-12-11) (圖)
創作對談:蘇五雲的「無為人生」 (2012-12-11) (圖)
視覺推介:村上隆「花和骷髏展」 (2012-12-11) (圖)
全新《胡桃夾子》陪你過聖誕! (2012-12-07) (圖)
敢觀舞台:劇場衝擊邊界 (2012-12-07) (圖)
「有話要說」:擁抱希望的樂觀情懷 (2012-12-04) (圖)
藝術家王能濤 (2012-12-0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