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衣食住行」是民生必需品,前兩項對於富裕的香港社會來說,市民基本上得到滿足,最後一項的「行」也不算特別嚴重,雖然金錢社會的確沒錢就「寸步難行」,但市民可以選擇在附近上班或玩樂。然而「住」卻是長期困擾港人的問題,近年更演變為深層次矛盾。
在農業社會,人們追求簡單,有瓦遮頭就可以;但想不到發展到了高增值的國際大都市,有瓦遮頭居然成為望而興嘆的奢侈品。不但本港居民無安身之處,連遊客也被迫體驗「住巴士」滋味。
其實,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房屋問題豈止是「九七」後,或金融風暴、沙士後,乃至金融海嘯後的問題,早在回歸前也一樣存在。只是,以前的港人對殖民地政府不寄厚望,逆來順受。
半個多世紀以來,也許沒有哪一個地方的城市居民像香港人那麼「心甘情願」地做「房奴」。十多年前,港人是「為銀行打工」(付超高利息的樓宇按揭),「幸得」沙士一役,加上外圍經濟環境動盪,樓市大跌乃至一蹶不振,銀行的樓按「高息政策」才被迫遞減至合理水平。
這本來令供樓人士負擔減輕。可惜,當時的政府欠缺長遠的土地規劃和發展眼光,造成今日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樓市再度飆升,這一次更來勢洶洶,早在半年前,我就陸陸續續聽到朋友們的「迫遷故事」,有業主居然可以在一年多內開價加租逾三成,叫價程度和速度早超越「九七」時的泡沫指標。所以,這次梁政府推出「辛辣招」可謂及時。
不過,以香港市民長期「被洗腦」的個性,加上我們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容易給外來炒家操控,「雙辣招」恐怕只能取得一時之效,「熱鬧」過後,樓市「死灰復燃」的機會不是沒有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飽覽民生疾苦、體察民間情緒後發出的感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的濟世情懷值得今日官員去體會。穩住樓市,免生泡沫,或許是政府時下要務,但長遠來說,是如何給市民傳達一個明確信息:房子用來住的,會隨通脹增值,卻是「炒」不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