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霑 青社聯創會主席
「社會和諧」是各地政府的共同願望,但在追逐金錢的社會環境下,要求完全「和諧共榮」似乎是不可能任務。為什麼呢?因為不同階層,在不同時間的發展根基不一樣。如果是30年前社會經濟起飛時買樓,到現在大概可安享晚年。現在才「出身」的大多數80後和90後,不要說加人工困難,就算人工倍升、工作穩定也難追房價和租金,導致他們「向下流」。房價的攀升透支了青年未來幾十年收入,透支了他們的人生發展步伐、路徑和無數可能性。
「上進一點」的青年,也只能靠僅餘工資去讀書和進修,成為無窩單身「宅男」、「剩女」,成為「窮忙族」,修身、齊家可望而不可即。「激進一點」的80後和90後,有可能反完政府再拿綜援。當社會愈來愈多青年對自己的將來和香港居住環境感到悲觀的時候,怨氣慢慢累積至爆發點。
青年要向上流,本來只是為了生活過得好一點,可以養車、養樓、養老婆和養BB,但房屋問題,或更宏觀點看,租金問題,令到想結婚的未能結婚,想生子的未敢生子,想創業的未夠本錢創業,結了婚的也可能成為「房奴」,成為「富屋窮人」或「蝸居中產」,這道「青年向下流」的魔咒或許只有「投機成功」,並成為幾個樓房單位的業主後,才有望打破。
當加薪不再是新年願望,買到樓才是人生唯一希望的時候,「青年向上流」的真正定義是「成功追逐房價」、「投機取巧」、「金融獨大」;向上流的動力很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嚴重短視和歧視。
從社會權力結構角度看,部分有樓階層為了保障既得利益,會排斥地區興建公屋,和反對政府推行回本慢或可能影響樓價的產業政策和房屋政策。而「立了業」的良心老闆,也可能因為個人成功經驗而認為青年不夠積極和上進。當社會的期望與個人的發展周期出現重大落差的時候,「青年向上流」問題最終成為本地社會撕裂的終極導火線。
筆者很正視這個社會問題,故此,我會在「3.17」三時半在新政府總部,舉辦大型房屋論壇。筆者希望政府重視社會流動力和公平性,積極消減全港無殼蝸牛的怨氣,並以市民的「4大發展」階段 (幼年期、學校期、成家期和安老期) 作為核心,及早落實「以人為本」的多元社會政策和各項政策目標。我們不希望家長為了望子成龍而捱貴樓,不希望子弟因貧窮失去「見多識廣」的機會,更不想教育界為教育而「再教育」和「再培訓」!
筆者相信,社會只要是公平和正義,「有為青年」自然有能力向上流。相反,若社會流動力嚴重不夠,崗位選擇和發展機會跟資本高度掛u的時候,有為青年只能成為追逐金錢的奴隸,或成為反社會的異類,拒絕成為「窮忙族」,拒絕包容與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