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俗眼看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歸真向善,不昧因果。 網上圖片

王兆貴

 佛是什麼,似乎不是我等教外之人能說清楚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佛的看法。儘管我不信佛,但或多或少看過一些佛教的書籍,了解一些佛教的典故,懂得一些佛理和禪理。特別是年過半百之後,生老病死之困不請自來,對佛的關注由無心轉向自覺,開始習佛、參禪,使自己的心態更平靜、更平淡、更平和,讓自己的心靈更自由、更自在。照此說來,我非全然不信佛,只是信而不迷罷了。

 記得年少時第一次進廟,直覺有些恐怖。如來、觀音的塑像雖不同於常人,但面容和藹,神情安詳,天王殿那四尊神就不好玩了,高大威猛不說,眼珠瞪得快要凸出來,兇神惡煞也不過如此。即便放到今天來看,寺廟的氛圍也有些陰氣。有不少武俠小說或影片以寺廟為場景,正說明寺廟的格局和氣勢能襯托江湖的詭譎和險惡,產生一定的視覺衝擊力。我時常想,佛國自非凡塵可比,為顯示佛法的威嚴,莊重、肅穆就可以了,用得著這麼獰厲嗎?這符合佛祖的初衷嗎?再者,進山門要仰視,入殿堂須膜拜,豈不有悖眾生平等的理念?釋尊造佛是為人服務的,並非讓人成為佛的奴隸,更非讓人通過恐懼而順從。

 年紀稍長再進廟,恐怖感淡了,神秘感卻依然不減。香煙裊裊,木魚聲聲,梵音陣陣,神秘感油然而生。記得有部老電影叫《古剎鐘聲》,情節恐怖而又神秘。其實,佛教緣於現實,並不神秘,也不深奧。人來世間,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的痛苦,釋迦牟尼見了於心不忍,便放棄安逸的生活,出家尋覓超生脫死之道,最終得道成佛。世上原本沒有佛,佛是人造的,也是為人而造的。佛學就是人學,是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佛理、禪理都是人生哲理。習佛、禮佛是為了反觀自照,找回自己,歸真向善,不昧因果。若因信佛迷失自我,沉迷怪力亂神,甚至走火入魔,那還不如不信。

 人過中年進廟,不再感到神秘,但對一些幾經轉譯後的無稽之談產生了懷疑。尤其是對天堂、地獄之說,總覺得有些虛妄、怪誕。地獄梵名Niraya(泥犁)或Naraka(那洛迦),意為「無有」、「苦具」、「不自在」,就是沒有福報、無喜樂之處。唐.法寶《俱捨論疏》卷一:「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故,非正翻也。」梵語Naraka的本義是痛苦,若以為地下有獄,不是正確的翻譯。《地藏經》裡說,天堂地獄,相異體同,一切唯心所造。由此說來,「地獄」並非實體所在,而是「自心所造」的虛擬空間。對做了虧心事者,人們通常會說他「心中有鬼」,並認為「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你若「心中有鬼」,自然心神不安,如同墜入地獄;你若問心無愧,即得菩提之樂,如同升到天堂。如果真有《西遊記》、《武訓傳》中描繪的地獄,且又那麼血腥、殘酷,怎麼談得上拔苦與樂、慈悲為懷呢?

 信佛之人,多為弱勢群體,尤以女性居多。他們身心受到傷害後無力也無意與世抗爭,於是轉而內求,通過修行求得解脫。到寺廟燒香、拜佛、求籤的人,大多有所訴求。陞官發財、考學就業、家事紛爭、婚戀生變、不孕求子、預卜禍福、消災祛病等,內容無所不包。但凡有難處、苦處,都來佛門求助,祈願菩薩顯靈。所有的佛經教義都告誡信徒,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若有所求,乃是外道。佛陀本為「覺者」,並非萬能教主,僧侶只能為你開示,不能代你開悟。只要修為具足,人人皆可成佛。放下屠刀的人都能立地成佛,何人不可?我們的古人特別是王摩詰、劉禹錫、柳宗元、蘇東坡等唐宋文人,他們往來佛門,交遊僧人,卻無求於佛,習佛、參禪為的只是解世相、悟人生,超拔自己,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佛光西來,普照東土,經歷了異化的過程,這是不爭的事實。異化就是本土化、中國化。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入鄉隨俗,走進千家萬戶,在華夏大地生根、開花、結果。漢化後的佛教,不可避免地摻雜有中國傳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元素,且經一代又一代地疊加改造,變得民間化、世俗化了,也使得佛教的時空觀更為延展、容納度更為寬宏、自由度更為廣泛,因此也更為國人趨奉。不論帝王貴胄、富商大賈,還是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人人皆可習佛、參佛、禮佛,與佛有關的口頭禪常常掛在嘴邊。如,「門外漢」、「開眼界」、「三生有幸」、「一報還一報」、「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等等。這也說明,佛在中國深入人心,且與國學融為一體,難解難分。中國文脈中,流淌著佛文化的血液。

 東方廟堂與西方教堂相比,世俗化明顯可見。教堂神聖,廟堂神奇;教堂莊嚴,廟堂森嚴;教堂靜穆,廟堂卻穆而不靜。遊客與香客混雜、佛聲與人聲吵雜,遇有民間節日,還可以像趕集一樣趕廟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寺廟還是落難寄養、秀才借讀的俗成場所,以因果報應為歸宿點的話本小說、戲文鼓詞比比皆是,有不少民間傳奇故事也在寺廟上演。如,《白蛇傳》之雷峰塔、金山寺,《西廂記》之普救寺。有人說,《西廂記》將清靜地變成了風月場,把舍利塔俗稱鶯鶯塔,為普救寺貼上了愛情標籤。現如今,寺廟的世俗化還在演進,甚至有商業化的趨勢。頗受爭議的「少林寺現象」說明,寺廟的傳統管理體制正面臨現代管理方式的挑戰。人們質疑,通過網絡推介、品牌策略、舞台公演等形式弘揚「少林文化」,與佛教宗旨契合嗎?

 最後我想說,佛具朦朧美,看佛就像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太較真、太執著、太糾結就看不到佛了。佛是什麼,佛就是讓愛歸心,讓心回家,不再漂泊、流浪,不再被困、受傷。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俗眼看佛 (2013-03-19) (圖)
古典瞬間:「鬼子」 (2013-03-19)
詞話詩說:你老闆 (2013-03-19)
來鴻:聽白先勇講《父親與民國》 (2013-03-19) (圖)
畫中有話:「糊弄」群眾三部曲 (2013-03-19) (圖)
歷史與空間:中國有沒有金字塔式的建築? (2013-03-13) (圖)
古典瞬間:循著袁宏道的天目山遊記走 (2013-03-13)
文藝天地•來鴻:梧 桐 (2013-03-13) (圖)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減字木蘭花.春日偶成 (2013-03-13)
文藝天地•手寫板:張詩劍《香妃夢迴》登上經典 (2013-03-13)
歷史與空間:純潔的榜樣 (2013-03-12) (圖)
豆棚閒話:百味之本 (2013-03-12)
古典瞬間:「徐公三字經」 (2013-03-12)
遊蹤:走進舊金山市政廳 (2013-03-12) (圖)
畫中有話:近期國際熱點事件 (2013-03-12) (圖)
歷史與空間:從「天下」到「國際」:中國世界觀的變化 (2013-03-06) (圖)
心靈驛站:時間經過 (2013-03-06) (圖)
文藝天地•浮城誌:有肉不吃吃頭菜 (2013-03-06) (圖)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樂 蜀 (2013-03-06)
文藝天地•手寫板:奇蛇趣談 (2013-03-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