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一名義工分享她的管教心得,當時她用「魔術師」來形容父母的角色,原因是家長的心情和態度可以扭轉子女對事物的看法。面對一件事情,家庭的氣氛也會因為家長的心態而轉變。
筆者記得多年前曾看過一齣電影,名為《一個快樂的傳說》。故事講述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性格幽默的父親不忍年僅5歲的兒子受驚,謊稱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的種種規矩,以換取積分,目標是贏取最後大獎。
拒說「我沒有心」 非拒絕道歉
故事或許有點誇張,卻道出感人的親子情,及父母的確能改變子女對事物的看法。現今的父母想盡辦法給予子女最好的,若能培育孩子有一顆積極正面的心就最好不過了。我們未必天生有樂觀的心態,但這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我們可以取經自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另一方面,家長亦應該留意,自己有沒有發出負面訊息,小孩子們會完全接收家長給他們的每字每句,且像海綿般吸收並按字面來理解。
記得多年前聽見一位祖母教訓4歲的外孫女,吃東西時不要用手,著她不要「落手落腳」。外孫女不明所以地回應:「我都無落腳。」又有一次筆者5歲的小兒子不小心碰到哥哥,我教他向哥哥道歉說:「對不起,我沒有心的。」小兒不願說,我以為他拒絕認錯,原來他是不認同那句說話,他以為「我沒有心」,是「我沒有了心臟」的意思。
多少時候,我們只是習慣性地把從前聽到、學到的方法,依樣葫蘆地傳授給下一代,沒有深究小朋友是如何理解我們的說話。
如果我們從前吸收的是正面積極的訊息,便能把正面積極的傳給子女。不過,如果我們態度負面,便會同樣把負面的訊息傳給他們,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把形容子女「反叛」改為「有主見」,便會帶引我們正面一點看待子女不合作的情況。此外,家長應留意管教時不要單單責罵,例如當小朋友們爭玩具時,請不要說:「如果玩到要爭,便不要玩了!」倒不如說:「既然大家都想玩,玩具又只得一個,不如大家想個辦法,如何令大家都有得玩?」繼而按小朋友的年齡提供可行的方按。
孩童如鏡子 反照家長行為
總括而言,家長可以先從改變自己心態開始,然後找出一些習慣性而又負面的管教語句而加以糾正。家長更宜多觀察子女跟別人相處,他們有時也會像鏡子般反照家長的行為表現。 ■全人專業服務服務經理註冊社工陳慧敏
(標題與小題為編輯所加)
查詢電話:27711891
網址:http://www.hkfws.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