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周老一生坎坷。但他在談起過去發生的不幸的時候,總是輕描淡寫的,彷彿在說著別人的故事。
周老在江蘇常州出生,與趙元任、瞿秋白兩人是份屬同鄉,並且都住在聞名遐邇的常州青果巷。
他的曾祖父是清朝末年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兼實業家。太平軍攻打常州城,周家全力支援清軍,並為守城官兵提供了全部軍餉。
常州失守,其曾祖父投水自盡,萬貫家產化為烏有,周家開始敗落。
民國建立後,光景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到了周有光讀大學時交不出學費的地步。
周老是五代單傳,年輕時患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身體單薄,結婚時,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三十五歲。
死過翻生的周老,對人生有了頓悟,可以說百毒不侵。
抗戰時,國難當頭,周老歷盡磨難。
一九四一年,周老六歲的女兒得盲腸炎無藥醫治在重慶醫院夭折。
僅隔一年,兒子在成都又被流彈擊中,肚腸穿了六孔,差點沒命。
第二天,成都各大報紙以顯著的位置,刊登出了這條新聞,用的標題頗聳人聽聞:《五世單傳的兒子中彈》。
兒子中彈垂危之際,周老不在身邊,接到緊急消息後,冒著漫天的雨霧趕回家,兒子終於被救活。
經歷這場生離死別後,周老仍不失幽默:「我家有一個掛彩小傷兵,這也是抗戰家庭應有的點綴吧!」
一九五五年周老參加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之後,應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要求,改行轉到了語言文字工作領域,成為推動中國語文現代化的領銜人物。
周老早年從事經濟與金融學,曾留學日本並在美國工作。
一九五○年代,周老從美國回來,在復旦大學教授經濟學。
學成歸來的周老當時認為新中國最重要的是經濟建設,業餘做一些語言文字研究。
到了一九五五年,中央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要調他去工作。
周老用帶點江浙口音的普通話回憶說:「我跟領導說,我搞語言文字是業餘的,我是外行,不行的。但領導說,這是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我就服從命令調來了,這是偶然的事情。」
從金融經濟到語言文字,周老改行可算是一百八十度轉變,許多人不一定能適應,周老卻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
周老的孫女在上小學的時候,曾經煞有其事地與爺爺討論這個問題。
她說:「爺爺,你虧了!經濟半途而廢,語言半路出家,兩個『外圈』合起來是一個『O』!」
周老笑呵呵地說:「一點不錯。」
其實周老經濟學的專業知識和語言學之間也並非毫無關聯。
周老在研究漢字統計時,曾提出一個規律,叫做「漢字效用遞減率」,就是字增加的愈多愈沒有用處,而少數字的用處很大。
周老把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活學活用在文字學上了。
後來上海經濟學界搞反右運動,周有光因為改了行,躲過了反右。
他說:「我這是在『劫』不在『數』。」
所以禍福相倚,一點也不錯。 (《周有光印象記》之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