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宣傳品當教材 教協「佔中」洗腦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教協的「佔中」教材,沒說明行動會影響駕駛者又或者「搵食車輛」自由進出中環的權利,亦會延誤救援工作。圖為元旦示威者堵塞中環,引致交通大混亂。 資料圖片

——戴耀廷幾霸盡篇幅 39頁僅1頁討論不同意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教協昔日批評他人的國教教材「吹噓正面、隱瞞缺憾」、「單一角度,引導學生盲目認同」等,但這原來都是寬己嚴人的論調。教協近日出版的「佔領中環」通識教材,除了將違法行為合理化外,教材首半部分絕大篇幅均在「推介」「佔中」的操作詳情,只有1頁去討論事件引發的爭議,思考角度極其單一。教材更一面倒引用「戴耀廷政治分析」、「戴耀廷的建議」、「戴耀廷的文章」,連一模一樣的戴耀廷相片也要引用2次,令人質疑所謂的「教材」,不過是「佔中」的宣傳品,洗腦味道極重。有通識科教師坦言不會使用,也有辦學團體表示會認真檢視教材是否恰當。

本報細閱教協「佔領中環」教材的內容,發現39頁的教材中,首22頁主要介紹「佔中」緣起、建議、原則,詳列「佔領時間表」,更將「佔領中環」視為「答案」,儼如「佔領中環操作手冊」。作為以多元化、批判性為教學宗旨的通識教材,教協只用了1頁去討論其他意見,極為偏頗。剩餘的17頁則羅列基本法以及普選理念等一般性資料。

戴任顧問 逾半參考文皆戴文

 同時,教材不單由提出「佔中」的戴耀廷擔任顧問,內文還大字標題提到「戴耀廷的政治分析」、「戴耀廷的建議」、「戴耀廷的文章」,連一模一樣的戴耀廷相片也上場2次,其中一次更配以戴的「金句」,教材推介的12篇參考文章之中,7篇均出自戴的手筆,頗有「黃婆賣瓜,自賣自誇」味道,整份教材更似是「戴耀廷宣傳品」。

 雖然教材多次提到「佔中」違法,但同時援引甘地和黑人民權主義者羅莎.帕克對抗惡法的例子做類比,以顯示佔中的合理性;教材更引用戴耀廷的出位言論:「違反不義的法律,以達到公義,是符合法治的做法。」之後教材便煞有介事問到:「以不守法的方法爭取是否符合法治精神?」引導性明顯,但教材由始至終都沒有解釋「不義的法律」所指的是什麼。

全不提負面影響 教師拒用

 不少教育界人士均對教協出版有關教材感到不可思議。其中資深通識教師鄧飛指,若以專業及學術角度去檢視上述教材,無疑欠缺多元化及批判思考的元素,「其實教材應同時提到『佔中』對社會、經濟有甚麼影響,違法的後果如何,這都沒有提到。對於教材所引用的例子是否恰當、佔領的原則是否合理,也應讓學生討論,但教材卻沒有提及,反而是『佔中』的資訊佔盡多數」。他表示不會使用這份教材,會自編一份。

 教評會主席蔡國光亦坦言,教協的教材非純粹教材,反而有著明確的政治取向,「如果教材的對象是學生,真的值得商榷,特別是當中對『公民抗命』的陳述,容易令學生認為只要自覺不合理就可以不守規矩。」他認為,教材把「佔中」神聖化,「甘地是自己一個人去抗爭,佔領中環是群眾活動,是否真的能和平?又有沒有可比性?」他表示,身邊不少同工都認為教材有爭議性,教評會作為辦學團體會認真檢視教材是否適用於教學,「我們稍後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委員李慧琼建議,教師授課時要確保教材多元化、多角度,以避免偏頗。

回應教材偏頗 方景樂「耍太極」

 回應外界指教材偏頗,教協理事兼教材製作人方景樂指,教材於3月中時製作,「當時(社會上)無太多反對(佔中)的意見」。不過,根據資料顯示,教材於3月26日才正式發布,當被問到為何不再更新時,方景樂聲稱忘記了教材何時發布,故不能回答。至於為何不加入佔中對社會或經濟的影響,他沒有回答,只表示很願意添加有關意見,又辯稱:「我們絕對不會透過教材去洗學生腦。」

相關新聞
港關口嚴防禽流 懷疑即隔離 (圖)
高院頒禁制令 煞停碼頭搞事 (圖)
焦點透視:激進政團狂「抽水」 政治化累工人
櫃車司機收入減 爛水果增兩成
律師意見:2,000人碼頭擾攘 構成潛在災難
未來72小時料80艘貨輪延誤
私醫開錯藥 累2人血糖過低入院
宣傳品當教材 教協「佔中」洗腦 (圖)
無提六大影響 負刑責毀前途
煽動學生犯法 家長鬧爆 (圖)
教協「佔中」教材問題多
吳克儉:應從專業角度「揀料」
各界認同中央底線 促勿以「國際標準」對抗 (圖)
「佔中」損港壞法 各界籲市民勿支付
網民力挺不對抗中央底線
周一嶽談普選:要根據基本法落實
扶貧會留4,000萬 課餘託管延長一年 (圖)
公屋資助計收入 恐焗「自然脫貧」 (圖)
愛揀工重樂趣 港青失業率高 (圖)
青少機構籲看長遠勿投機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