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與徒弟葉慧婷在一起打拚
——葉惠民:為下一代構築人生的舞台
作為一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華僑,葉惠民在經歷了排華時代的風潮後,漸漸明白:中國人的性格與文化,其實更多是體現在茶道之中。因而,從茶的意境中品味出謙卑和進取,成為他後來無償為青年人打造夢想實踐平台的初衷和動機。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葉惠民教授出錢出力助年青人,不求回報,因為他覺得人的一生,除了掙錢享受之外,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他並沒有看破紅塵,只不過是用一顆較為淡然的心去面對生活。如果曾經受惠於他的人不回報他,他也不會覺得難過。這些胸襟,都是從茶中體會出來的。
排華激發傳統認同
葉惠民在上世紀的60年代,經歷了印尼的排華風潮。當時,他只是一個小孩子。但是,卻眼睜睜看著華文學校被封閉。雖然只是一個兒童,但是他毅然和年長的哥哥姐姐們一起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為捍衛華人的合法權益而發聲。從那個時候開始,葉惠民對自己的華人身份有了深切體驗,也對於這種身份背後的生活、文化、語言倍加敏感和珍惜。
後來,葉惠民隨著家人來到了澳門,經歷了中學的時代,進而到了香港。他告訴記者,自己曾經讀書的中學母校,是一個有假山、荷花池的地方。整體的氛圍和環境,是傳統中國式的文化熏陶。因此,在那樣的境遇中,他逐漸培養起了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尤其是到了香港之後,正好趕上了風起雲湧的中文運動。無數香港的青年人和知識分子為了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言而和當時的港英當局進行了長期和艱苦的鬥爭。有過排華體驗的葉惠民自然不會自外於這樣的活動。他和中文大學的學生們一起看書、聊天、參加集會,並熱烈而高昂地討論時局情況和國家大事。在香港如此的環境中,他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逐漸上升。
走出學校的葉惠民,後來投身社工行列。在和一般民眾接觸的過程中,中國人身份的自覺是自然而然的:身為中國人,雖然長期受西方教育,但是自身對於尋找文化定位的訴求是不能夠降低或消除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葉惠民接觸到茶。他覺得,茶是中國精神的代表。茶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其實就是中國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因為代表中國人的文化,茶的禮節,也代表了中國人的禮節和交際方式。因而,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茶的文化內涵,實際上也就是找到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入口。
用茶塑造青年人的人生
葉教授告訴記者,中國的茶文化,大致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文化藝術、經濟商業、農業科學這三大領域。三個層面是相互補充的。但是就目前的市面行情來看,經濟商業領域的茶和農業科技領域的種植,大體情況良好,但是以茶作為文化藝術的形式和載體,則在很大程度上是虧本的。因此,很多人推廣茶文化是依靠理想和奉獻精神去支撐的。他曾經接觸過一個博士生,要撰有關寫茶的論文。在連續幾年的研究中,其經費來源幾乎全部是日本的商業公司支持贊助。可見,要對茶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外界的支持是極為重要的。
據葉教授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茶文化整體上是呈現衰落的狀態。香港、中國內地以及台灣的經濟在那時還沒有完全起飛,對外交流也比較有限。不過到了後來,隨著內地的開放,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奠定,與世界的聯繫也更加緊密,這為茶文化的復興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契機。
葉惠民始終認為,茶是一種和睦的文化體現。在中國古代,茶可以和詩詞、音樂結合,也可以和酒結合。而在當時的環境中,酒或者詩詞歌賦,其實就是流行文化的象徵。因此,葉教授認為完全可以將茶和香港當下的生活聯繫起來。他認為,茶在文化藝術層面,於香港,則是領先的。香港不但有茶的藝術作品,還有和茶有關的童子軍、藝術場館、殘疾人士的茶藝班等機構。
用茶作為培訓青年人的工具,為他們打造夢想的平台,這是葉教授對茶的一種體會。他曾經創辦過培訓殘疾人士的茶藝班。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培訓班,與其說是教殘疾人茶藝,不如說是在看茶的精神氣質是怎樣在這些殘疾人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少殘疾人失明,如不能夠用肉眼判斷倒水的程度。葉教授都是在了解了他們平時是如何喝水的基礎上進行茶藝傳授的。因此,這些殘疾人的茶藝,後來提高得很快,也很讓人感動。
另一方面,推廣茶文化,必須從青少年開始。葉惠民說,如今與青年人溝通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透過音樂、網絡的方式推廣茶文化已經成為必然。很多青年人都對生活懷有夢想,因此他願意為他們的夢想去進行平台的搭建。喜歡唱歌的、舞蹈的,葉惠民都會為他們的愛好進行系統性培養,讓他們走上自己的人生舞台。起先,來到葉惠民工作室的青年人對茶藝會覺得好奇。久而久之,這些人也會來泡茶——不僅僅學到藝術的技巧,也要明白茶藝的精髓,這就是他培養青年人的目的。
例如一個喜歡唱歌的青年人,葉教授不但為他進行技能訓練,也手把手教其茶藝。在茶藝學習的過程中,青年人會歷練自己的身心和性格,修身養性,也透過茶藝過程的體會,能夠淡然、積極地面對人生,凡事三思,多考慮他人和外在。能到達這樣的效果,葉惠民是非常欣慰的。
欲開茶社助殘障人就業
除了在網上招募青年人參與夢想的實驗之外,葉惠民還一直與學校合作,目前累計已有21所。他將傳統的茶文化與香港的童軍制度相結合,創立了以茶為主題的香港童軍。事業的發展,並非沒有困難和挑戰。經費問題,就一直令葉惠民覺得頭痛。到目前為止,為了推廣茶文化以及幫助青年人進行理想實踐,他已經賣掉了自己名下的八處物業。即便是如此,他依然不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
葉惠民自己組織的藝術團隊中,有的人成名後,離開了他們;有的人選擇了留下,繼續幫助葉惠民打拚。他告訴記者,對於離開的,他沒有怨恨和指責——茶的味道本身就是多元的,就算失敗,也無所謂。對於留下的,他覺得這些人真正學習到了茶的精神本質。這就是他一定要在藝術團隊中推廣茶文化的原因。
香港的文化發展,葉惠民認為政府至少應該提供一半的資金支持,否則單靠民間的力量是難以為繼的。對於未來,葉教授告訴記者,在實施最低工資後,有一些殘障人士失業了。他希望開一間茶社,僱用這些殘障人士。茶是不出風頭的,但是在很重要的場合—如會客、婚宴等,都會出現。因此,茶表現了中國人文化中的內斂。成功不必在我,英雄但求無名。這就是葉惠民在從事茶文化中得到的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