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全浩 資深評論員
筆者的文章《唱好唱淡中國皆可能別有用心》於上周六在本報刊登,指出大投資者和投資大行時常利用傳媒的影響力來圖利。承接上文,現再次撰文警惕市民別輕信傳媒報道。
首先,近月不少投資大戶和大型金融機構大手拋售黃金,使國際金價大幅下跌。國內網路又有傳言指,中央政府不樂見金價回落,很多散戶信以為真,紛紛搶購黃金。兩地金舖短期供不應求,成為城中熱話。有評論指,散戶搶金潮令金價止跌後緩升,有機會扭轉大戶的唱淡風氣,金價已經觸底。
市民勿輕信傳言盲目看好金價
恐怕這些報道流於片面,不盡不實。投資者必須冷靜分析,避免人買我買,招致損失。在英美等發達國家,黃金佔外匯儲備的比例相當高。中國雖擁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但黃金的佔有率不到百分之十。早前金價高企,一些西方的權威報章建議,中方宜購入黃金,以提高黃金佔外匯儲備的比例,但當時中央政府沒有入市。明智的人會知道,金價回落才是逐少購入黃金作儲備的好時機。可見,中央政府不會介意金價回落。
國際金價早前在每盎司1,800美元的高位,徘徊了近1年半,可能投資大戶在這段時間已建立不少空倉。早前金價回落至每盎司1,300美元,可能只屬首輪跌幅,將來或會進一步回落,兩地市民勿輕信傳言,盲目看好。
其次,國內A股市場過去10年死氣沉沉,未見大幅升勢,很多內地投資者長期受套,成「大閘蟹」,而感意興闌珊。以中石油為例,十多年前,中石油在香港H股上市,發行價約港幣兩元,隨著業務不斷向外拓展,股價升至港幣10多元。至2007年5月,中央政府頒佈「港股直通車」計劃。同年11月,中石油重返國內A股市場掛牌,每股定價為人民幣16.7元,價位可算公道。當年恒指水漲船高,短期內升至32,000。中石油A股發行當天,受大批內地投資者追捧,股價一度飆升至人民幣48.62元,佔整天滬市總成交額1,571億元的四成多。可惜炒風過後,其股價跌勢持續,近日更創下歷史新低,跌至人民幣8.38元,令不少散戶損手。
當年中石油A股價格1日內炒上3倍,升至人民幣三四十元的高位仍有人肯接貨,反映國內部分投資者著重投機賭博,存在追高心態。
跟隨炒風高位追高血本無歸
近年不少國內投資者要求政府停止新股上市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認為發行新股變相增加股票供應,妨礙股市升勢。從統計及觀察所得,國內大部分新股的長遠發展潛力不高。新股價格在上市初期快速躍升,部分股份可在上市後1至3個星期內飆升2至3倍。升勢過後,大部分新股都跌個落花流水,股價蒸發數倍,難以回本。雖然如此,每次內地發行新股,皆吸引大批內地投資者蜂擁認購。
其實只要股民不認購新股,公司便無法上市吸水,何需一再呼籲政府採取行動?我等香港的投資者,實在無法理解上述現象,明知新股通常最終會大跌,為何還要認購?
相反,四大國有銀行的股息率達4、5厘,又得到中國政府直接支持,倒閉的機會甚微,是A股市場中比較穩健的板塊,其股價有時比在港掛牌的H股為低,卻很少人關注,令人摸不著頭腦。
這反映大部分國內投資者抱著新興市場股民的心態,人人想賺快錢,股票淪為賭博工具。不少人在賭博中迷失理智,跟隨炒風、高位追高,結果血本無歸。最後,提醒投資者應透過理性邏輯分析傳媒報道,以平常心作投資決定,才是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