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上海市政協常委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日前在會見香港經民聯訪京團時特別強調,當前香港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而同時隨著深層次矛盾的不斷浮現,香港原有的競爭優勢開始弱化,因此在未來3年裡盡快實現經濟轉型、重塑競爭力乃是當務之急。此言不僅是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港經濟現狀的把脈,更是從全國經濟發展的全局和高度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重視與內地合作交流,從而實現良性競爭、互利共贏,應當是香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一環。而其中,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更應身先士卒、作出榜樣。
窗口地位降 港風光不再
眾所周知,過去30多年,作為內地改革開放的「窗口」,香港憑著自身優勢,通過向內地輸出資金、技術、資訊、管理和服務,曾創造了諸多經濟上的輝煌。然而隨著內地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本港傳統物流業龍頭地位喪失、工商業風光褪色、金融業面臨嚴峻挑戰,從而導致「窗口」地位受到衝擊。資料顯示,2001年香港GDP總量領先內地31個省市,一城獨大;但到了2012年,香港的排位已經下降到了17位。以單一城市比較,香港不僅已被上海、北京「爬頭」,預計在2015年還將被廣州、深圳趕超。
另一方面,隨著「土地紅利」、「人口紅利」的逐漸枯竭,中國經濟已開始注重釋放「改革紅利」,通過國際化戰略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和分工。在這樣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充滿著憂患意識。在不久前全國「兩會」閉幕會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也就是要改造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讓經濟的品質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內地的經濟穩中求進,但香港的經濟卻在原地踏步。
鄧小平先生在回歸前就曾說過:「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事實驗證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預言:隨著四個中心建設初見成效,上海已開始「試水」自由貿易區;率先施行金融改革的天津濱海新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就連尚在建設中的深圳前海新區,也已提出了「再造新香港」的口號。試想如有一日,當港人引以為豪的自由港、免稅城、金融中心、法治人才等優勢不復存在時,香港又該如何面對現實、重新出發呢?
中央冀港轉型 保障市民福祉
很久以來,中央就已經看到了香港未來發展這一潛在問題,並通過各種方法助推兩地合作,冀港轉型。同時,在香港與內地發生利益衝突時,更多的是以港為重,護港心切。從1997年朱鎔基總理「保證人民幣不貶值」幫助本港安渡金融危機;到滬港爭辦迪士尼香港最終勝出;再到落實CEPA、開放自由行助港走出沙士陰影,中央的一份份「大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香港加快與內地融合,盡快實現轉型,用長期的經濟繁榮來保證全體香港市民的福祉。
從地方層面看,內地各省市每年都有10多個由「一把手」親自帶隊的經貿考察團赴港。希望吸引香港投資固然是一個重要目的,但不可否認,他們也帶來了很多合作商機,希望謀求共贏。有資料顯示:內地已成為本港外來投資的最大來源地,3.12萬億港元的投資額佔港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36.9%,超過3,800家內地企業在港運營。
反觀香港,這些良苦用心與實際努力有時似乎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這些年來,雖然特區政府對於粵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已越來越重視,但總體而言,面對內地的競爭和發展,香港還是顯得準備不足、應對乏策;面對合作機遇,則更缺乏主動,甚至還會略顯抗拒。這與中央對港的殷殷期盼、內地各省市的合作熱情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無形中也使香港錯失了很多轉型發展良機。
當年,在上海迪士尼項目頻傳立項時,作為香港迪園的大股東,特區政府除了響應媒體的官式表態外,有沒有想過第一時間聯繫上海,了解兩地迪園競爭差異,共商錯位競爭策略,從而避免「零和競爭」的發生呢?當有消息稱天津濱海新區即將開通「港股直通車」時,本港的金融主管機構為何不能第一時間主動出擊、尋求合作商機呢?
特首推動「內交」 力不到不為財
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絕無可能回頭。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香港還不肯放下身段、主動轉型、加快融入全國經濟發展大局的話,「經濟再起飛」恐怕只能淪為一句空談。再者,就連新加坡、東盟各國都爭相要與中國加強合作,推進經濟一體化,作為「親生仔」的香港,有什麼理由不充分發揮背靠內地的區位優勢、加快兩地經濟融合的步伐呢?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屆特區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兩地合作的重要性。特首梁振英上任以來,就全力推動「內交」,希望助港工商專業界開拓內地商機,「把餅做大」。就在張德江委員長會見本港代表團的同時,梁特首就率團赴京,拜訪發改委等部門,探討香港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角色與任務。他更強調:「接下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和司、局長會在短期內再次上京,推進工作。『力不到不為財』,商界如此,特區官員推動香港的商貿發展,亦應如是。」
需要指出的是,僅有行政長官一人的覺悟是不夠的,「推進兩地合作、謀求互利共贏」的觀念應該為特區政府的每個部門所認同與秉持。另外,除了加強與中央對口部門的溝通交流外,本港還應對與內地各省市的合作交流給予更多重視。
|